类疟证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刘某
- 性别:男
- 年龄:65岁
- 病史:嗜酒20余年,3年前曾有一度头晕昏倒,此后时或有短时间的神情呆钝,不言不语。
主诉
- 咳嗽5~6天,伴右侧胸胁疼痛
- 入院前1天突然恶寒发热,因热盛而一度神昏
既往治疗
- 肌注青霉素治疗
现病史
- 恶寒阵作,身热不衰,寒重热轻,无汗
- 头痛,间有微咳,无痰
- 呼吸气粗,右胸疼痛,胸闷,恶心
- 口中粘腻,不欲饮水,口喷秽气
- 大便少行,尿少色黄
- 面色潮红,舌苔厚白浊腻,脉浮滑带数
体征
- 体温39.4℃
- 胸部透视:右中大片状影,边缘模煳,右中水平叶间胸膜增厚
- 诊断:右下叶尖段炎性变,伴右下胸膜改变
- 白细胞计数22.3×10°/L, 中性0.95,疟原虫(一)
辨证施治
第1阶段
- 辨证:风寒外束卫表,痰湿蕴阻肺胃
- 方剂:麻黄汤、杏苏散、二陈平胃汤等加减
- 效果:得畅汗而寒热不解,舌苔水滑白腻
第2阶段
- 辨证:湿遏卫气,痰浊阻于上中二焦
- 方剂:藿朴夏苓汤意去猪苓、泽泻,加苏叶、佩兰、枳壳
- 效果:寒热往来,起伏不定
第3阶段
- 辨证:邪伏少阳,湿浊内蕴
- 方剂:柴平汤合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 效果:寒热不罢,身热弛张
第4阶段
- 辨证:和解少阳,宣化湿浊
- 方剂:小柴胡汤合达原饮意
- 药物:炒常山、柴胡各4.5克,煨草果、炒黄芩、陈皮各6克,青蒿、炒苍术、法半夏、光杏仁、苡仁各6克,生姜2片
- 效果:药入寒热不复再起,仅有微热不清
复查
- 白细胞计数14.8×10°/L, 中性0.94,淋巴0.06,疟原虫(一)
再次分析
- 辨证:痰湿秽浊之邪,伏于少阳、膜原,乃系类疟之候
- 方剂:和解少阳,开达膜原,宣化痰浊
- 药物:炒常山、柴胡各4.5克,煨草果、炒黄芩、陈皮各6克,青蒿、炒苍术、法半夏、光杏仁、苡仁各6克,生姜2片
- 效果:身热得平,但痰湿秽浊不化
调整治疗
- 药物:上方加炒白芥子4.5克
- 效果:胸闷胸痛、咳嗽基本消失
后续治疗
- 方剂:二陈平胃汤去甘草,加杏仁、苡仁、白芥子、旋覆花等
- 效果:胸闷胸痛、咳嗽基本消失,唯舌苔浊腻化而不净
复查结果
- 胸透复查:右肺中部炎症已消散吸收,残留纤维条影,叶间胸膜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