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某某医案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史某某
  • 性别:男
  • 年龄:30岁
  • 初诊日期:1962年4月5日

病史

  • 病史:1958年6月患肝炎,经中西医治疗,自觉症状消除。1961年8月因患痢疾住北京某院,发现肝肿大、肝功能不正常,诊断为早期肝硬化,同年11月出院。出院后继续治疗肝病,症状时轻时重,肝功能一直不正常。近来症状加重,胃脘部有一大痞块,状如覆盘,胃脘发胀,两胁胀痛或刺痛,左侧较重,腹鸣便溏,每日两行。两眼眶疼痛,经常鼻衄,周身倦怠,上半段嵴柱疼痛。午后五心烦热,夜难入睡,且多梦。

望、闻、切诊

  • 面色:晦黯
  • 舌象:舌边尖绛红、苔白
  • 脉象:右手弦滑,左手弦
  • 体征:心肺无殊,脾未摸及,无腹水。肝肿大:横径(右肋弓下缘和右胸骨旁线交点处,与左肋弓下缘和左乳中线交点处)12.5厘米,直径(剑突下正中线)8厘米,质较硬,表面光滑,压痛(士)。肝功能化验:血清蛋白总量7.20g%, 白蛋白3.85g%, 球蛋白3.35g%, 麝浊20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290单位。

辨证分析

  • 诊断:肝郁犯脾日久之痞气积块
  • 辨证依据
    • 肝脏明显肿大,与《难经·五十六难》:“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的描述相一致。
    • 两胁胀痛或刺痛,左手脉弦,知为肝经气血郁滞。
    • 肝郁犯脾,故见胃胀、腹鸣、便溏。
    • 郁滞既久,故胃脘处形成大如覆盘之积块。
    • 目眶疼痛,右手弦滑,中焦运化欠佳,气血生化不足,再兼久病入血,致血虚内热而经常鼻衄。
    • 午后五心烦热,舌质红绛,面色晦黯。正气渐虚,则现身倦、嵴柱痛等象。

治疗方案

解锁完整医案

详细的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