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彭龄主任医师用药特点浅析

用药精当,药少力专

许老常说,古人用药“药取简练,不求繁多。盖简练熟历,则一茎草可化丈六金身。繁多散漫,则头绪杂,而莫知所从”。药物的作用是复杂而多样的,同一药物因其不同的配伍而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方剂中因其剂量不同所起的作用亦不同。因此医者应熟知药性,方药配伍更要讲究主次分明,彼此呼应。

1.1 补虚损、调脾胃

许老常用生黄芪、肉苁蓉、甘草、诃子、干姜组方,治疗虚劳证。黄芪补脾益肺,培补后天,其味甘性温,入脾肺经,质轻升浮,入表实卫,补中气、壮脾阳,为升阳补气之圣药。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入肾、大肠经,色黑体润,既能入肾经血分,补肾阳,助相火,益精血,强筋骨,补益先天之本,又能滋阴润燥,滑肠通便。黄芪、肉苁蓉合用,脾肾双补,先后天并调。甘草味甘,助黄芪增加补气健脾之力,配诃子酸甘化阴以补充津液,配干姜辛甘发散以扶助阳气。药仅五味,而脾肾双补、阴阳并调。

1.2 久病必虚

许老认为,久病必虚,不能用大方急补,恐成为脾胃之累。用药处方,应以恢复脾胃之运化为急,故用生黄芪、甘草和中益气。临症用药妙在精而不在多,巧在配伍,而不在量大。

五味化合,阴阳并调

许老强调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也。”因此中药治病,就是用药物性味的偏胜,来纠正或调和人体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

2.1 阴阳合化常用药对

根据《内经》“甘酸合化为阴,辛甘发散为阳”的原则,许老总结了阴阳合化的常用药对,如心阴不足,用五味子配甘草;肝阴不足,用白芍药配甘草;脾阴不足,用木瓜配甘草;肺阴不足,用乌梅配甘草。人体之阳热功能来源于先天之本,充实于后天之本,故阳虚动力不足,只能从脾肾两脏去补充,据辛甘发散为阳的原则,用甘草、干姜补脾阳,甘草、附子温肾阳,药简而效宏。

相反相成

相反即相互对立,相成为相互促进。将阴阳属性相互对立的药物合而用之,达到寒温并用、虚实兼顾、升降适宜、阴阳调和的目的,这是许老临床用药的特点之一。

3.1 寒温并用

如治疗消化性溃疡,常用半夏、吴萸、黄连,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用此法是针对寒热错杂之症,方中既用寒药,又用热药,各取所长,各有所治。二是证中虽无寒热,而方中寒热并用,以制约药性,如治疗痹证时,在黄芪、熟地、乌头、桂枝、干姜等温阳通痹药中加入少量知母,防止大辛大热之品耗伤阴液。

3.2 升降属性

升降出入本来是指人体气机的正常运动,失常则气机逆乱,发生疾病。药性之升降浮沉,不仅有单纯的作用趋势,如升提、泻下,也有参与调整、平衡、恢复气机运动的含义,不是单纯的方向和方位。许老在临床治疗中常利用药物的升降属性,来斡旋气机,恢复脏腑功能,或利用药物的升降属性配伍同用,更好地发挥功效。如苦寒下气之枳壳伍芳香醒脾之甘松,一升一降,治疗中焦枢机不利。再如熟地配伍麻黄,以麻黄之辛散去熟地之滋腻,用熟地之滋腻佐麻黄之辛散,二药参合,互制其短而用其长。

权衡利弊,全面考虑

药有利即有弊,故用药治病,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弊病,不能只图眼前。

4.1 活血化瘀药

当归、丹参、川芎是许老喜用的三味活血化瘀药,均有活血之功,但性能不同,若不能全面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和虚实寒热,轻则疗效不理想,重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当归性温,既活血又补血,兼行气润肠;川芎温燥,善走窜,又能行气散风;丹参性凉,又善凉血清心安神。如此,血瘀兼血虚有寒,或大便秘结者,用当归为宜,而兼热或便溏者则要慎用;血瘀气滞有风寒之邪者,用川芎为宜,而兼阴虚有热者则不宜;血瘀血热兼心烦失眠者,应用丹参,而阳虚寒凝之瘀血,则当慎用。再如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咳嗽,老年人要慎用,恐其破气伤正。

精于辨证,不忌攻伐

根据治疗的需要和辨证结果大胆用药,是许老的又一特点。临床上只要需要,从不忌讳用大苦大寒、大辛大热之品。

5.1 附子与大黄

许老认为,附子辛热,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药,用之得当,有起死回生之效。附子、干姜、桂枝同用,治疗心阳衰微、阴寒内胜的心力衰竭;附子、干姜、黄芪、党参同用,治疗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附子、黄芪、茯苓、防己同用,治疗脾肾阳虚的阴寒水肿;附子、巴戟、山萸、熟地同用,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每每获效。且附子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多与桂枝、麻黄、甘草同用。大黄素有“将军”之称,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临床用其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通便、活血化瘀,有荡涤肠胃、推陈出新之能。许老在治疗急性高热、口舌生疮、热结便秘,或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肠痈腹痛等症时,多用大黄。如大黄配伍石膏、知母、枳实、瓜蒌治疗急性高热;配丹皮、桃仁、芒硝治疗肠痈腹痛;配黄连、葛根治疗湿热痢疾等,取其较强的抗菌消炎、镇痛解茎作用及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的作用。

5.2 一例小儿腹泻案

许老曾治疗一个5个月的小儿,腹泻10余日,水样便,日10余次,伴发热、呕吐、精神差,于儿童医院输液治疗5天无效。就诊时患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仍腹泻呕吐不止,发热,许老据其舌红苔中部白腻脉滑,考虑为胃肠积滞所致,予焦三仙18g,枳壳3g,黄芩6g,乌梅6g,熟大黄1g,钩藤9g,茯苓15g,木瓜 10g,1剂,水煎服,分多次喂入,嘱咐其父母第二天再看。二诊时患儿精神好,未发热,腹泻呕吐均减轻,舌澹红、苔根部白,脉滑,予焦三仙18g,乌梅6g,甘草6g,黄芩3g,茯苓15g,木瓜9g,葛根9g,2剂,水煎服,患儿愈。

擅用甘草、胡连

胡连的治疗范围,《本草经疏》论述颇详,认为胡连“大寒至苦,极清之性,能清热。自胃肠以次于骨,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莫不消除”。此为其清虚热的作用,在临床上见阴虚发热、湿热证每多用之。许老还认为胡连祛滞效果好,功在清化胃肠之积滞。无论气滞、痰浊、湿阻,凡临床有实滞者,皆可为开路先锋。在临床上将其广泛用于内科杂病,凡患者嗜茶饮酒,喜食生冷,或暴饮暴食使脾胃受损,健运失司,痰湿内生,或发口疮、或咳嗽痰盛、或喘促痞满、或便干不爽,虽病位不一,其病机相同,皆可用胡连除其积滞。其创制的甘连五倍汤,就是用甘草胡连配伍治疗口腔黏膜病的有效方剂,用于临床,效果颇佳。

6.1 甘草的作用

目前多数医生因甘草性味平和,仅用于佐使药,以调和药性。而许老常用于主药,认为甘草味甘性平,归十二经,有补脾、润肺、缓急和中、解毒等作用,及酸甘化阴、辛甘化阳的合化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甘草为主攻药,源于仲景。而甘草的合化作用更是宗于《内经》,始于仲景。据此,许老常向学生推荐学好中医必须熟读内难伤寒,理论基础扎实,方能知常达变,搞好临床。

按语

许彭龄主任医师临床精于辨证,遣方用药有理有法,运用灵活,每有独到之处,处方简洁明了,疗效显着。许老的用药特点在于精当、五味化合、相反相成、权衡利弊、精于辨证、擅用甘草、胡连等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继承发扬。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