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怔忡、喘、水肿、咯血(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狭窄,充血性心衰)

患者信息

  • 姓名:李某某
  • 性别:女
  • 年龄:41岁
  • 职业:炊事员
  • 入院日期:1960年8月7日
  • 出院日期:1960年10月5日

诊断

  1.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狭窄,心力衰竭
  2. 风湿热

初诊

  • 日期:1960年8月8日
  • 症状:发热(38.9~39.4℃),四肢关节酸痛,胸闷,气急
  • 体征:中度重病容,右侧睑结合膜及左球结合膜有出血点,背部及两下肢散在性少许小出血点,咽充血,心率112次/分,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处有明显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右肺呼吸音降低,左背肺底部少许细湿性啰音,肝肋下约1.5公分,脾肋下约4公分,两下肢浮肿
  • 舌象:舌质红,苔前半白糙、后半黄腻,脉滑数
  • 方剂
    • 鲜藿佩各4.5g
    • 冬桑叶9g
    • 清水豆卷12g
    • 金银花12g
    • 连翘壳12g
    • 澹子芩4.5g
    • 小川连2.1g
    • 黑山栀9g
    • 活芦根1尺(去节)

二诊

  • 日期:1960年8月9日
  • 症状:身热(38.5~39.8℃),头脑重胀,口干欲饮,纳呆,溲赤
  • 体征:舌尖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 方剂
    • 清水豆卷12g
    • 黑山栀9g
    • 青蒿梗9g
    • 金银花12g
    • 连翘壳12g
    • 鲜竹茹9g
    • 川贝母4.5g
    • 六一散12g(包)
    • 甘露消毒丹12g(包)
    • 活芦根1尺(去节)

三诊

  • 日期:1960年8月11日
  • 症状:身热(38.5~39.1℃),发热不为汗解,恶寒,两足浮肿,大便七日未行,口渴欲饮
  • 体征:舌苔前半光剥,中后已化,脉浮数
  • 方剂
    • 青蒿梗9g
    • 软柴胡2.1g
    • 澹黄芩6g
    • 清水豆卷12g
    • 金银花12g
    • 连翘壳12g
    • 陈木瓜9g
    • 木防己9g
    • 地枯萝12g
    • 怀牛膝9g
    • 冬瓜皮子各9g
    • 鲜茅根30g(去心)

四诊

  • 日期:1960年8月13日
  • 症状:身热(38.4~39℃),朝轻暮重略减,形寒之象已罢,口渴不多饮
  • 体征:舌干燥已转有津,脉滑数
  • 方剂
    • 炒香青蒿梗9g
    • 清水豆卷12g
    • 澹黄芩9g
    • 川桂枝1.5g
    • 炒白芍9g
    • 软柴胡2.1g
    • 金银花12g
    • 连翘壳12g
    • 夜交藤12g
    • 抱茯神12g

五诊

  • 日期:1960年8月16日
  • 症状:形寒之象已罢,身热(37.7~38.6℃),舌苔转厚,脉濡数
  • 方剂
    • 原方加甘露消毒丹18g(包)

六诊

  • 日期:1960年8月18日
  • 症状:身热(37.4~38.6℃),自觉症状均见松减
  • 体征:舌转润,苔根黄腻
  • 方剂
    • 嫩前胡4.5g
    • 冬桑叶9g
    • 清水豆卷12g
    • 金银花9g
    • 连翘9g
    • 光杏仁9g
    • 川贝母粉4.5g(包)
    • 飞滑石9g(包)
    • 方通草3g
    • 桂枝0.9g
    • 澹黄芩4.5g

七诊

  • 日期:1960年8月20日
  • 症状:形寒之象虽罢,肌热(37.3—38.4℃)退而未尽,咳呛咽干无痰
  • 体征:舌根黄渐化,脉濡数
  • 方剂
    • 嫩前胡4.5g
    • 冬桑叶9g
    • 川桂枝1.2g
    • 澹黄芩6g
    • 天花粉12g
    • 甜苦杏仁各9g
    • 川贝粉4.5g(包)
    • 抱茯神12g
    • 鲜竹茹叶各4.5g
    • 活磁石30g(先煎)
    • 鲜芦根30g(去节)

八诊

  • 日期:1960年8月23日
  • 症状:热势(36.9~37.4℃)起伏,伏邪已有外达之势,胃气渐有内振之象
  • 体征:舌苔薄净,脉濡滑且数
  • 方剂
    • 原方加炒香白薇、炒香清蒿梗各9g

九诊

  • 日期:1960年8月26日
  • 症状:燥咳无痰,心悸跳跃,关节酸疼
  • 体征:脉弦滑大
  • 方剂
    • 鲜南沙参30g
    • 青蒿梗6g
    • 澹黄芩4.5g
    • 川桂枝2.1g
    • 杭白芍9g
    • 川象贝各4.5g
    • 光杏仁12g
    • 炙款冬9g
    • 抱茯神12g
    • 酸枣仁9g(研)
    • 朱灯心5扎

十诊

  • 日期:1960年8月27日
  • 症状:身热退而复起(38.1~38.7℃),汗泄不畅,头面二足浮肿,小便不多
  • 体征:舌苔薄腻,脉来浮大且数,两目黯澹,面色白
  • 方剂
    • 白归身9g
    • 炒赤白芍各6g
    • 川桂枝3g
    • 桑寄生9g
    • 紫苏梗6g
    • 光杏仁9g
    • 川贝粉4.5g(包)
    • 生熟苡仁各9g
    • 云茯苓12g
    • 大川芎4.5g
    • 炒香青蒿梗9g
    • 酸枣仁12g(研)

十一诊

  • 日期:1960年8月29日(略)

十二诊

  • 日期:1960年8月31日
  • 症状:身热(37.1~37.8℃)退而未尽
  • 体征:舌苔薄净,脉转弦大而数
  • 方剂
    • 七味都气丸60g
    • 生龙骨30g
    • 怀牛膝9g
    • 车前子9g

十三诊

  • 日期:1960年9月2日
  • 症状:昨夜半咳呛气逆又作,心悸自汗,左腿肿胀较轻,内热已退
  • 体征:苔薄,脉濡细数
  • 方剂
    • 大熟地12g
    • 怀山药9g
    • 炒丹皮6g
    • 建泽泻9g
    • 云茯苓9g
    • 山萸肉9g
    • 五味子2.1g
    • 生龙骨30g(先煎)
    • 车前子18g(包)
    • 怀牛膝9g
    • 移山参粉4.5g
    • 蛤蚧粉3g

十四诊

  • 日期:1960年9月6日
  • 症状:身热渐消,脉数未缓
  • 体征:舌苔薄净,脉来数势未缓
  • 方剂
    • 大熟地30g
    • 山茱萸12g
    • 怀山药30g
    • 怀牛膝12g
    • 五味子3g(杵)
    • 粉丹皮9g
    • 福泽泻9g
    • 车前子12g
    • 生花龙骨30g(打碎,先煎)
    • 酸枣仁12g(研)
    • 蛤蚧粉、移山参粉各4.5g(分4次吞)

十五诊

  • 日期:1960年9月7日
  • 症状:喘促已平,心悸亦宁,浮肿已退,眠亦安好
  • 体征:舌苔薄净,脉转弦大而数
  • 方剂
    • 原方去生花龙骨、参蛤粉,加水炙远志4.5g

十六诊

  • 日期:1960年9月10日
  • 症状:脉数之象仍然未缓
  • 体征:真阴不足于内,虚阳浮露于外
  • 方剂
    • 原方加生花龙骨30g(打碎、先煎),炒白芍15g,清炙草3g

十七诊

  • 日期:1960年9月12日
  • 症状:身热渐消,脉数未见缓和
  • 体征:舌苔薄净,尚堪大量滋补之剂
  • 方剂
    • 大熟地30g
    • 怀山药30g
    • 五味子3g(研)
    • 福泽泻9g
    • 酸枣仁12g(研)
    • 怀牛膝12g
    • 山萸肉12g
    • 粉丹皮9g
    • 车前子12g
    • 水炙远志4.5g
    • 生花龙骨30g(打碎,先煎)
    • 炒白芍15g
    • 清炙草3g
    • 参蛤散3g(分二次吞)

十八诊

  • 日期:1960年9月16日
  • 症状:身热虽退而脉数不减,咯痰带红,色鲜
  • 体征:舌苔薄净,根微黄
  • 方剂
    • 大生地30g
    • 炒白芍15g
    • 玄参30g
    • 大麦冬15g
    • 五味子3g
    • 旱莲草12g
    • 仙鹤草30g
    • 冬虫夏草9g
    • 北沙参9g
    • 川贝粉9g(包)
    • 生龙骨30g(打碎,先煎)
    • 生牡蛎30g(打碎,先煎)

十九诊

  • 日期:1960年9月19日
  • 症状:连进育阴潜阳,生津敛血之剂,身热未作而脉数未静,痰内带红频作
  • 体征:舌苔薄燥,根较黄
  • 方剂
    • 蛤粉炒阿胶15g
    • 米炒北沙参15g
    • 京玄参15g
    • 大麦冬15g
    • 桑白皮12g
    • 藕节炭15g
    • 黛蛤散30g(包)

二十诊

  • 日期:1960年9月24日
  • 症状:痰内带红已止,脉数气喘亦平
  • 体征:舌苔薄净
  • 方剂
    • 蛤粉炒阿胶9g
    • 大麦冬12g
    • 京玄参12g
    • 五味子3g
    • 酸枣仁12g(研)
    • 炒白芍9g
    • 清炙草3g
    • 糯稻根须30g(先煎)

二十一诊

  • 日期:1960年9月26日
  • 症状:心悸自汗未止,两颧微现红色
  • 体征:肾阴不足于下,虚阳浮露于上
  • 方剂
    • 原方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先煎)

二十二诊

  • 日期:1960年10月4日
  • 症状:咳嗽气喘,痰内带红已愈,盗汗亦止
  • 体征:肺肾二亏未复,心阴渐有内充之象
  • 方剂
    • 蛤粉炒阿胶9g
    • 大麦冬9g
    • 南沙参9g
    • 北五味3g
    • 酸枣仁12g(研)
    • 煅龙骨30g(先煎)
    • 煅牡蛎30g(先煎)
    • 七味都气丸12g(分二次吞)

按语

叶天士谓:“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烁,变病由此甚多。”是案始因伏暑夹湿,表解之后,暑湿郁于少阳胆经,寒热如疟,三候未解,气液耗伤,致损肺肾气阴,变证迭见。肺虚气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气上凌心肺而为怔忡,喘促,肾虚气不摄纳,关门不利,膀胱宣化失司,上为喘促,下为水肿。又以其水亏火炎,阳络受伤,血从口溢。是以案中用七味都气丸合参蛤散、生脉散、滋肝饮等法滋养肺肾之阴,摄纳肺肾之气,潜降龙雷之火而取效。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