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不孕症)

患者信息

  • 姓名:徐某某
  • 性别:女
  • 年龄:28岁
  • 职业:律师
  • 居住地:上海市高层住宅小区
  • 初诊日期:2005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四,元宵节前1天)

主诉

  • 痛经十余年
  • 不孕4年

现病史

  • 2001年3月结婚,婚后不避孕至今不孕(婚前曾有人工流产史)
  • 月经史:13岁初潮,周期28~30天,素有痛经
  • 生育史:0-0-1-0
  • 末次月经2月16日,3天净,月经量一般,有血块,经行腹痛
  • 时诊:带下量多色黄,右少腹常有刺痛
  • 大便正常,肛门时有坠胀感

体检

  • 面色不华
  • 舌质尖红,苔薄白腻
  • 脉来弦细

辅助检查

  • 2004年8月外院B超示:盆腔积液,左卵巢囊性占位
  • 2005年2月2日B超示:子宫50mm×39mm×42mm,内膜6mm;左卵巢30mm×20mm,右卵巢28mm×19mm与子宫粘连;盆腔积液18mm
  • 提示:附件炎,左卵巢囊性偏大
  • 白带常规检查示:真菌阳性

中医诊断

  1. 不孕(湿热内蕴,瘀阻胞脉)
  2. 经行腹痛(湿阻气血,胞脉瘀滞)
  3. 积聚(气滞血瘀,为聚成积)

西医诊断

  1. 不孕症
  2. 慢性盆腔炎
  3. 痛经
  4. 卵巢囊性变

辨证论治

  • 初诊

    • 症有盆腔积液,带下黄稠,苔薄白腻,舌质红,此为下焦湿热蕴遏之象
    • 患者有左侧卵巢囊性占位,小腹刺痛,且有痛经、肛门坠胀等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征,是为瘀阻胞络所致
    • 面色不华,脉细,为正虚不足之色脉
    • 然当此之时以邪实为主,湿热瘀邪内阻胞络
    • 欲促孕育胎,首当清理门户,逐寇驱邪,还胞宫之清宁
    • 故治以清化湿热,化瘀通络为先,佐以扶正托邪
    • 处方:
      • 红藤15g, 败酱草15g, 生薏苡仁15g, 忍冬藤30g, 土茯苓15g, 猪苓15g, 黄芩12g, 徐长卿15g, 川楝子10g, 桃仁10g, 当归10g, 川芎6g, 香附12g, 生黄芪15g
      • 7剂,每日1剂,水煎取浓汁300ml, 分2次温服
    • 嘱现阶段避孕,以防胞络瘀阻,精卵难归正舍,而酿成宫外孕
  • 二诊

    • 少腹痛改善,肛门坠胀感已消
    • 两髋部酸困,带下仍多,质稠色黄,纳可,大便调
    • 舌尖红,苔薄白,脉细
    • 证法相应,效不更方
    • 上方加:台乌药10g, 金樱子15g, 黄柏15g, 续断15g, 虎杖15g, 红藤增至30g, 土茯苓增至30g
  • 三诊

    • 守法续方至3月中旬月经来潮,痛经未起,十余年的痛经得以霍然而消
    • 3月25日复查B超:子宫49mm×38mm×41mm, 内膜厚4mm, 肌层后壁见散在光点。左卵巢28mm×21mm, 右卵巢24mm×18mm, 提示:子宫腺肌病;两侧卵巢正常
    • 白带常规复查提示:真菌已转阴
    • 盆腔积液已消,少腹痛减,带下改善,湿毒热邪渐清
    • 然邪稽已久正气必伤,此时施以扶正补虚祛邪为大法
    • 继而引中医外科“托法”为继治法则,托举正气,清肃余邪
    • 益气健脾祛湿,活血理气通络,育肾培元,调理冲任等诸法并施,标本同图
    • 处方:
      • 党参15g, 生黄芪15g, 苍白术(各)10g, 狗嵴12g, 醋柴胡6g, 延胡索10g, 香附15g, 菟丝子15g, 肉苁蓉15g, 虎杖15g, 土茯苓15g, 川牛膝10g, 半边莲15g, 桂枝6g, 车前子10g, 乌药10g, 红藤15g, 莪术15g, 三棱15g, 铁刺苓12g
      • 7剂
    • 嘱继续避孕;并在每天早晨醒来未动之前即测基础体温
  • 四诊

    • 至6月诸症显减,在前消、托两法则治疗的基础上,湿热瘀滞等均已清除,炎症及其炎性物已基本吸收
    • 患者已无明显腹痛、腰骻酸困及肛门坠胀感等自觉症状,痛经数月未作
    • 带下正常,基础体温双向
    • 精神爽慧,面色华润,病情整体向好
    • 此时实邪已去,胞宫已净,此阶段已具备受孕条件
    • 故运用“补”法,为能进一步促进人体生殖功能,提高受孕率
    • 治拟益气养血,补肾培元为主,佐以疏通冲任
    • 涿麟珠加减
    • 处方:
      • 党参12g, 黄芪15g, 白术12g, 当归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菟丝子15g, 女贞子10g, 肉苁蓉15g, 苍术10g, 枸杞子10g, 杜仲12g, 铁刺苓15g, 红藤20g, 香附12g, 红花10g, 河车粉6g(吞)
      • 上方每于月经后服,穿山甲片、仙茅、莪术、黄精等择其一、二加之
      • 铁刺苓、苍术、红藤酌情减之
      • 每至月经前3天则以疏通冲任为主,方用:
        • 当归10g, 川芎6g, 益母草30g, 徐长卿15g, 生薏苡仁30g, 台乌药10g, 红藤20g, 三棱15g, 莪术30g, 香附15g, 川牛膝10g, 红花10g
      • 服至经行第3天停药
    • 嘱患者择期交合
  • 末诊

    • 末次月经7月15日,基础体温36.9℃,至今居高未降,本月经期已逾,经水未潮,8月20日早孕测试阳性
    • 因今早晨起阴道见血,恐流产先兆,故复来诊
    • 时诊无腹痛
    • 舌尖红,苔薄白,脉滑
    • 防胎漏可能,拟益气养血升提,补脾培元以固胎
    • 处方:
      • 黄芪15g, 白术10g, 菟丝子15g, 苎麻根20g, 南瓜蒂3只,续断15g, 桑寄生15g, 熟地黄15g, 当归6g, 升麻6g, 柴胡6g, 仙鹤草30g, 黄芩6g
      • 7剂
    • 嘱药后若血止无特殊不适可不必再诊,将息养胎即可

病程观察

  • 2006年5月家属报喜:孕妇于4月19日下午剖宫产一女婴3.1kg, 母女平安

医案分析

  • 案例主要是由盆腔炎所致的不孕症
  • 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基于对盆腔炎认定为“胞脉痈疡”,故将中医外科“消、托、补”三大内治之法援用于盆腔炎进行施治,对治疗伴有炎症性或积聚性不孕,予以分阶段治疗获得较好疗效
  • 患者继发不孕四年余,且伴有盆腔炎,且一侧附件囊变,伴输卵管不通畅
  • 多种生殖器官病证使受孕成为艰难之事
  • 症有盆腔积液,带下黄稠,小腹作痛,舌红,辨其为湿热内蕴之证
  • 而患者有左侧卵巢囊性占位,且有痛经,肛门坠胀等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征,是为瘀阻胞络之证
  • 湿热、瘀阻均属邪实之象,欲促孕育胎,首当清理门户,逐寇驱邪,还胞宫之清宁
  • 治疗共分三阶段而行之
    • 首以清化湿热,化瘀通络,以祛实邪为主,此阶段援引中医外科“消法”,驱邪为主
    • 第二步继而引中医外科“托法”为继治法则,托举正气,清肃余邪
    • 第三阶段,诸症向好,基础体温双相良好,月经量增至正常,此时实邪已去,胞宫已净,已具备受孕条件
    • 则以“补法”益气养血,补肾培元促孕为主,实施行经后补肾填精,益气养血为主,佐以疏通冲任
    • 行经前以化瘀消滞,疏通冲任为主,佐以调补气血
    • 如此调治并予以生活指导,夫妻择期交合,终得孕育结胎

按语

  • 在中医外科中,将体表较浅显的局限性炎症病灶称为疮疡;将溃破的创面称为溃疡;将化脓性炎症病灶称为痈
  • 而这些体表肌肤之间的疮疡、溃疡、痈疡,同样是可以发生在机体内在的脏腑组织之间,如肺痈、肠痈等
  • 所以笔者认为盆腔附件的炎症同样可将其视为内疡、内痈之列,因其所发生的部位是在胞脉之系
  • 故笔者创建性提出可将盆腔炎定名为“胞脉之痈疡”,由此引起的不孕症援用外科内治三大法则——消、托、补予以分阶段治疗,确有规范治疗获得疗效的作用
  • 笔者将“消法”作为除邪祛实的总则
  • “托法”是为扶正祛邪,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功能的总则
  • “补法”应用是调动机体受孕功能之总则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