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医案整理

病因病机

1. 气滞血瘀

《灵枢·五音五味》:“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妇女在工作学习、婚配生育等日常生活中,易为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运血功能失职,血行受阻,冲、任脉不利,气滞则血瘀停滞胞中而作痛。

2. 寒湿凝滞

寒湿为收引重浊之邪,最易阻碍气机,如在经期中冒雨涉水,或久卧湿地,或素体阴寒内盛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得侵袭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凝滞,行而不畅则痛。

3. 湿热蕴结

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易伤阳气;热为阳邪,易伤阴血。如外感湿热之邪,或房室不洁,湿热侵袭胞宫,或湿邪久郁化热,或素体湿热内蕴,湿与热瘀结,稽留冲任,与经血相击,欲行而不畅,以致瘀滞作痛。

4. 气血两虚

平素脾胃虚弱,气血来源不足,经行之后,血海更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绵绵而痛;或禀赋阳虚,运血乏力,经行滞涩不畅;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冲任俱虚,不能主持经血的施泄调摄,胞脉失养而作痛。

5. 肝肾亏损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肾有相互滋生的密切关系。如素体肝肾不足,或多产房劳,或久病及肾,都能导致精血亏虚,经源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除了重视四诊的综合分析之外,还要抓住痛经的发作时间、部位、性质。凡是经前、经中疼痛,多属实证(气滞、血瘀);经后绵绵而痛,多属虚证(血虚、气虚)。疼痛在两侧少腹属肝,中间小腹疼痛属肾和子宫;少腹、小腹疼痛连及脐腹,多与脾有关。疼痛如绞,有抽搐感,冷痛,得热则减属寒;腹痛如针刺,喜凉,得热则甚属热;绵绵作痛而喜按者为虚;剧痛而拒按者为实;又胀又痛,胀甚于痛为气滞;反之,痛甚于胀为血瘀。以上是就一般而言,有些病例是虚实夹杂,例如有的病人,经前、经中、经后少腹、小腹都疼痛,要分清它是以虚为主,还是以实为主,必须形神色脉,加以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诊断。

(二) 治疗原则

根据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的病机,其治疗的原则当然是以“通”为主,通则不痛。但症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因而“通”也有多方面含义。在临床上,凡属寒证,当温而通之;热证,清而通之;虚证,补而通之;实证,泄而通之。温清补泄都是以调气和血,或调血以和气为目的,使气血调和,则经行畅通,其痛自止。

(三) 分型论治

1. 气滞血瘀型

症见经将行或经行第一天少腹、小腹又胀又痛,以胀为主,经行不畅,血色紫黯而夹血块,块下则胀痛减轻,经前乳房、胸胁胀疼,经行则舒。舌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象沉涩或弦细。用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法,方用逍遥散合失笑散加减。盖妇女以血为主,肝藏血而主疏泄,故以逍遥散养血疏肝,以调理气机;气滞则血瘀,故用失笑散以化瘀止痛,常加甘松、素馨花、台乌以理气解郁;莪术、泽兰、益母草以活血化瘀。阴虚血亏者,则加首乌、麦冬、鸡血藤之类;夹痰湿者,则加浙贝、苍术、瓜蒌壳之类;滞而化热,苔黄脉数,宜加丹皮、丹参、地骨皮以凉血化瘀。

2. 寒湿凝滞型

症见经将行或行经时少腹、小腹抽痛,甚则牵引腰脊疼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多或色紫黯夹块,肢冷畏寒,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或沉紧。治拟温经散寒、利湿化瘀法,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瘀,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没药化瘀止痛;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寒湿相兼者,宜加苍术、茯苓、佩兰以化浊利湿。全方偏于温通,寒实者宜之。如证偏于虚寒者,则宜《金匮要略》中的温经汤治之。本方既有胶艾汤之补,麦冬汤之滋,又有吴萸汤之温,桂枝茯苓丸之行,补滋温行俱备,是温经散寒、补虚化瘀的良剂。如经前眼面、下肢浮肿者,此为脾虚湿重,可用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或附子汤(《伤寒论》)治之。此两方一则养血疏肝,健脾利湿,一则温肾健脾,扶阳化湿,凡寒湿并重而抽痛者,宜两方配合使用,并加益母草、莪术、刘寄奴、延胡索、苏木、泽兰之类以化瘀止痛。

3. 湿热蕴结型

本型症见平时少腹、小腹绵绵而痛,经将行及经行第一天加剧,按之不减,经行超前,量多,色红或紫质稠秽,平时带下量多,色白黄,质稠粘,有腥臭之气,心烦不眠,溺黄,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阴道或外阴瘙痒,甚或又痒又痛,口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濡数。治拟清热凉血,利湿化瘀之法,方用三妙丸合当归散、龙胆泻肝汤化裁。方中三妙丸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当归散有健脾化湿,活血清热之功,两方合用,既能清热燥湿,又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如痛甚则加金铃子、元胡之类;阴道痒剧难忍则加土茯苓、槟榔、白鲜皮之类。如湿热俱盛,带下量多臭秽,经行胀痛难忍,阴痒而阴肿者,必须用既能泻火清热,又能活血利湿之龙胆泻肝汤治之。本方为泻中有补,清中有养之妙剂,湿热清,血脉通,则经痛自止。

4. 气血两虚型

症见经期或经净之后,少腹、小腹绵绵作痛,按之则舒,经色淡而稀,量少,面色苍白,肢体乏力,舌质嫩,苔薄白,脉虚细。治拟益气养血法,方用圣愈汤加减。方中以党参、黄芪补益中气,四物汤补血活血以治本,常加甘松、玫瑰花、素馨花之芳香理气止痛。离经之血,多有滞瘀之患,有时亦加益母草、莪术以导滞化瘀。气血虚弱,症属亏损之变,非一时所能取效,平时宜用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治之。本方为阳生阴长,血足气旺之方,是五脏交养互益之方,用之得宜,气血恢复,则经痛自失。

5. 肝肾亏损

经净后少腹、小腹隐痛,得温得按则舒,经行前后不一,量少色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或虚迟。治拟调补肝肾法,方用调肝汤加减。方中既有滋补肝肾,养血柔肝之功,又能温肾而调冲任,诚是肝肾亏损之良方。如腰酸痛甚欲折者,加制附子、川仲、川断、艾叶以温肾暖宫;少腹、两胁胀痛,加小茴香、佛手花、川楝子、柴胡疏肝理气;夜尿多而清长者,则加益智仁、桑螵蛸以温肾固涩。

几点体会

根据临床的表现,本病是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但由于体质、生活、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相当复杂的。例如以疾病发作的时间来说,经将行及经中痛属实,经后痛属虚,这仅是指一般而言,实际上,有不少的病例,经前经后俱痛,所以必须结合四诊,详细审察,辨明其偏虚偏实,寒热孰重孰轻,分清病情是纯虚或纯实,纯热或纯寒,或是寒热相兼,虚实夹杂,方能不贻误病机。

《内经》有言:“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证求因,有的治疗,这是肯定的,但本病的主要表现在一个“痛”字,如何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也不容忽视。我认为还是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当疼痛剧烈发作的时候,应以治标为主。对于治标,应以疏导为主,也就是应该从调理气血入手,使血脉通畅,则其疼痛自减。我不主张使用镇静麻醉之品,这些药虽然止痛快,但却后患无穷,因为镇静之品,往往导致血液凝滞,反而形成瘀血而阻塞胞脉,结果是越治越痛,离岁不愈,痛苦难堪。当疼痛剧烈难忍的时候,治标是必要的,但这仅仅是权宜之计,关键还是在治本,只有治本,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至于如何治本,我认为一是要辨证明确,二是掌握治疗的时间。分清病情的寒热虚实,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有的放矢,则疗效可期。在治疗时间上,必须在病未发前进行治疗,因为气血的调和,脏腑机能的恢复,是需要一段时间。在临床上,我常常在月经中期给病人服药35天,到了经前一周,再给病人服35天。在月经中期的治疗,侧重于治本,以祛除病因而调和气血,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在经前一周的治疗,则在治本的基础上,兼以治标。一般来说,要坚持六个月的治疗,疗效才能巩固。

痛经的治疗,本着“通则不痛”,在“通”字上着眼是对的,但如仅通法,却是值得研究,因为通行之品,不是辛温香燥,便是行血破血,要是使用不当,反而损伤气血,影响疗效。我主张药以冲和为贵,如血热则清,药宜甘凉,如鲜荷叶、鲜茅根之类;血瘀则宜化,药宜甘辛微温,如鸡血藤、益母草、苏木之类;气滞宜疏,药宜辛平芳淡,如素馨花、玫瑰花、玉兰花之类;虚寒则宜补宜温,药宜甘温益气,如北芪、人参、桂圆肉之类。总之,药贵平和,防其偏性,才能达到祛除病因,又能保护正气的目的。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