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 黄某某
  • 性别: 女
  • 年龄: 58岁
  • 初诊日期: 2006年9月8日

初诊情况

  • 主诉: 肝区胁肋胀痛,脾区胀感,腹胀不和
  • 症状: 口稍干,尿黄,大便尚调
  • 舌象: 苔薄黄腻,质暗红
  • 脉象: 小弦滑
  • 实验室检查:
    • ALT: 48U/L
    • AST: 66U/L
    • TBIL: 19.2umol/L
    • 球蛋白: 32.8g/L
    • HCV-RNA: 1.6×10^6拷贝/ml
  • 影像学检查: 肝硬化腹水,胆囊炎,胆囊息肉,脾肿大

辨证分析

  • 证型: 肝肾阴虚,湿热瘀阻

初诊方药

  • 药物组成:
    • 炙鳖甲 12g (先煎)
    • 北沙参 10g
    • 大麦冬 10g
    • 枸杞子 10g
    • 大生地 12g
    • 丹参 12g
    • 茵陈 12g
    • 老鹳草 15g
    • 炙女贞 10g
    • 旱莲草 10g
    • 太子参 10g
    • 焦白术 10g
    • 茯苓 10g
    • 炙甘草 3g
    • 制香附 10g
    • 广郁金 10g
    • 青陈皮 (各) 6g
    • 白茅根 15g
    • 楮实子 10g
    • 炙鸡内金 10g
  • 煎服方法: 7剂

二诊情况

  • 主诉: 肝区隐疼,胃胀隐疼,平卧后腹中气体走窜,矢气不多,小便不畅,大便尚调,晨起咯痰有血丝
  • 舌象: 黄质暗
  • 脉象: 小弦滑
  • 实验室检查:
    • 未提供

二诊方药

  • 药物组成:
    • 原方基础上加:
      • 地锦草 15g
      • 猪苓 15g
      • 泽泻 15g
      • 路路通 10g
      • 沉香 3g (后下)
  • 煎服方法: 7剂

三诊情况

  • 主诉: 药后脘腹不痛,胀感减轻,但小便较烫,大便稀溏,腿软无力
  • 舌象: 黄质暗红
  • 脉象: 小弦
  • 实验室检查:
    • 未提供

三诊方药

  • 药物组成:
    • 原方基础上加:
      • 焦楂曲 (各) 10g
      • 仙鹤草 12g
      • 地锦草 15g
      • 猪苓 15g
      • 泽泻 15g
      • 路路通 10g
      • 沉香 (后下) 3g
  • 煎服方法: 7剂

四诊情况

  • 主诉: 胃脘腹痛胀未发,肝区稍胀,周身潮热,烘热阵发,出汗,入睡难,大便偶溏,小便已畅
  • 舌象: 黄质暗红
  • 脉象: 细弦
  • 实验室检查:
    • 未提供

四诊方药

  • 药物组成:
    • 原方基础上加:
      • 功劳叶 10g
      • 地骨皮 10g
      • 地锦草 12g
      • 夜交藤 20g
      • 路路通 10g
      • 泽泻 12g
  • 煎服方法: 7剂

按语

  • : 本例患者感染丙肝10多年,反复发作,从证候表征可知,辨证偏向于“肝肾阴虚”臌胀为主。周师采用滋养肝肾为主,健脾理气、清利湿热、软坚诸法并用。方宗一贯煎、四君子汤、二至丸加味。取鳖甲、沙参、麦冬、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生地、楮实子等以滋阴软坚;茵陈、茅根、老鹳草清热利湿;丹参、郁金等凉血化瘀;参、术、苓、草、青陈皮、香附等能健脾益气,疏畅气机。二诊症状减轻,加用猪苓、泽泻利湿,并配路路通、沉香行气除湿、利水消肿。三诊脘腹已无痛感,但见小便较烫,即在二诊基础上再加仙鹤草、地锦草,加强清化瘀热之力。四诊患者脘腹痛胀基本消失,潮热,烘热等阴虚内热证候显现,而减用利尿之品,且不用沉香,以其偏于辛香之故,顾及阴血之念由生,加用功劳叶、地骨皮、地锦草等清虚热之品善后,以收全功。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