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近侧干骺端骨折)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陈某某
  • 性别:女
  • 年龄:11岁
  • 职业:学生
  • 初诊日期:1965年4月3日上午

病史

患者于今日上午上体育课时,从低杠上跌落,即感右肩部疼痛,患肢不能举动。当时无昏迷、呕吐,由他人扶送步行入院。

体征

  • 面容:痛苦
  • 头颅、胸腹、嵴柱、骨盆:未见异常
  • 右臂:缩短且其上段可见环行肿胀、瘀斑
  • 肱骨上端:畸形、异常活动
  • 臂部活动功能:丧失
  • 肘关节及手部:未见骨折脱位征
  • 指端:血运及感觉正常
  • X线片:右肱骨近侧干骺端骨折,远折端向外成角,向上缩短移位,肩关节未见脱位征

诊断

右肱骨上端干骺端骨折

处理

手法治疗

  1. 复位

    • 患者体位:平卧位,右肩外展70°,屈肘90°,前臂旋后位
    • 助手固定:一助手固定胸腋部,另一助手紧握右肘及腕部顺势作相应的对抗牵引
    • 医者手法
      • 一手以拇、食指置于肱骨大结节部,固定肱骨头
      • 另一手握住患肢肱骨的远折端,徐徐抬举骨断端进行推挤、按压使骨折两断端对合复位
      • 通过肩关节摇转使骨折部紧张肌肉松解开,使骨折端在推挤、按压下达到更好复位效果
      • 待骨折两端平正,骨折复位即告完成
  2. 固定

    • 维持位置:用宽胶布行臂部及前臂的皮肤牵引(屈肘45°,肩外展70°)
    • 牵引时间:4周
    • 复查:牵引期间注意牵引轴线,定期X线照片复查骨折对位情况,如果移位或复位不理想,必要时配合手法再次整复,整复要求达到功能复位即可

药物治疗

  1. 第1周

    • 辨证:骨科三期辨证用药治疗
    • 方剂:理伤定痛汤加减
    • 组方
      • 三七末3g(冲服)
      • 乳香3g
      • 桃仁10g
      • 红花6g
      • 当归10g
      • 续断12g
      • 赤芍12g
      • 川牛膝12g
    • 功效:活血祛瘀,理伤定痛
    • 主治:各种外伤早期肢体伤筋,瘀阻经络,症见痛处不移,局部瘀斑、肿痛、刺痛、痛处拒按,舌质暗红,脉弦细
    • 制用法:清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方中三七能止血消瘀,伍以乳香则定痛之效力增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祛瘀,瘀祛则脉和痛缓,续断理伤而强筋骨,川牛膝引血下行而利关节。上述诸药合用,瘀患祛除、肿痛能消)
  2. 第2周

    • 辨证:骨三方加减
    • 方剂
      • 党参15g
      • 北芪15g
      • 熟地黄15g
      • 茯苓15g
      • 狗嵴15g
      • 当归10g
      • 补骨脂10g
      • 续断10g
      • 桑寄生30g
      • 千斤拔30g
    • 功效:益气养血,调补肝肾,强筋壮骨
    • 主治:骨折愈合缓慢,老年骨折及损伤后期各种虚证,以形体虚弱、筋肉萎缩、肢体乏力、关节不利、舌质澹、脉细弱为施治要点
    • 制用法:清水煎服,每日1剂,煎药时宜文火久煎,以空腹服或饭前服为宜。骨伤后期,气血虚弱,筋骨失养,骨折愈合迟缓,筋骨痿软。方中以党参、北芪、当归、茯苓益气养血;熟地黄、补骨脂、续断、怀牛膝滋养肝肾,并以狗嵴、桑寄生、千斤拔相助,增强壮筋骨之效。诸药相配,脾肾健旺、气血相生,滑利关节,充养筋骨,则诸症可除

随访

服药3周,X线照片复查骨折端对位对线好。经治疗6周,右肱骨近侧干骺端骨折临床愈合。随访2年右肩关节功能正常,肱骨头发育正常,骨折端按解剖形态完全修复。

诠解

肱骨上端骨骺分离,是儿童较常见的骨骺分离之一,又称肱骨头骨骺分离、肱骨颈骨折。肱骨上端骨骺由三部分组成,即肱骨头骨骺、肱骨大结节骨骺、肱骨小结节骨骺。三个骨骺分别在1岁、3岁、5岁出现,58岁时三个骨骺融合在一起而形成肱骨上端骨骺。肱骨上端骨骺在20岁与肱骨干之干骺端融合。骨骺闭合前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肱骨上端骨骺分离,多见于7岁以上的儿童,但以1315岁之间发生率最高。由于肱骨上端骨骺的生长能力占臂部长度生长的80%,儿童塑形能力较强,因此对发育及功能不致带来明显的影响,预后一般良好。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