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阻窍、肝风内动之痫证(癫痫)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乔某
- 性别:男
- 年龄:27岁
- 籍贯:山东省济南市
- 首诊时间:1993年4月27日
主诉
时常扑倒,不省人事,伴有四肢抽搐3年余,加重2个月。
现病史
- 发病背景:5年前因在工地施工,不慎高空重物跃落砸伤头部,后到医院处理后外伤痊愈,当时并未在意。
- 症状表现:3年前自感头昏胀而痛,之后时常出现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轻度抽搐,5
6分钟后即可苏醒,醒后如常。23个月发作1次,遂在家休养。2000年每月至少发作1次,感觉筋疲力尽。近2个月来,每周发作1~2次,且症状较前严重,甚感苦闷。 - 伴随症状:现有头昏胀痛,疲乏无力,情绪低落,神情呆滞,睡眠一般,纳少,口中黏腻,二便调。
- 舌象:舌质暗苔薄腻,舌下络脉瘀滞。
- 脉象:脉弦细。
- 检查:脑CT示头部有轻度瘀血。
诊疗经过
-
首诊:曾在当地延医求治,先后口服多种镇静药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效果不佳。
-
首诊方药:
- 天竺黄 15g
- 胆南星 12g
- 僵蚕 10g
- 天麻 15g
- 钩藤 20g(后下)
- 生龙牡各 30g(先煎)
- 石菖蒲 12g
- 远志 10g
- 丹参 15g
- 茯苓 20g
- 法半夏 12g
- 柴胡 6g
- 全蝎 6g
- 陈皮 10g
- 竹茹 12g
- 蝉蜕 6g
- 鬼箭羽 30g
- 生甘草 6g
- 7服,水煎服,日2次。
-
二诊:患者服药期间发作一次,药后头昏胀痛减轻,余症未减,按上方加减继服。
- 天竺黄 15g
- 胆南星 12g
- 僵蚕 10g
- 天麻 15g
- 钩藤 20g(后下)
- 生龙牡各 30g(先煎)
- 石菖蒲 12g
- 远志 10g
- 丹参 15g
- 茯苓 20g
- 法半夏 12g
- 柴胡 6g
- 全蝎 6g
- 陈皮 10g
- 竹茹 12g
- 蝉蜕 6g
- 鬼箭羽 30g
- 生甘草 6g
- 白芍 15g
- 龟板 15g(先煎)
- 14剂,水煎服,日2次。
-
三诊:患者服药期间又发作1次,症状缓解,头昏胀痛时有,纳可,情绪好转,舌脉如前。拟以前方加减继服之。
- 天竺黄 15g
- 胆南星 12g
- 僵蚕 10g
- 天麻 15g
- 钩藤 20g(后下)
- 生龙牡各 30g(先煎)
- 石菖蒲 12g
- 远志 10g
- 丹参 15g
- 茯苓 20g
- 法半夏 12g
- 柴胡 6g
- 全蝎 6g
- 陈皮 10g
- 蝉蜕 6g
- 白芍 15g
- 龟板 15g(先煎)
- 玄参 15g
- 代赭石 30g(先煎)
- 鬼箭羽 30g
- 生甘草 6g
- 14剂,水煎服,日2次。
-
四诊:患者服药期间病情未发作,诸症皆缓,精神转佳。舌质澹,苔薄白微腻,舌下络脉瘀滞减轻,脉缓。予上方加减继服。
- 天竺黄 15g
- 胆南星 12g
- 僵蚕 10g
- 天麻 15g
- 钩藤 20g(后下)
- 生龙牡各 30g(先煎)
- 石菖蒲 12g
- 远志 10g
- 丹参 15g
- 茯苓 20g
- 法半夏 12g
- 柴胡 6g
- 全蝎 6g
- 陈皮 10g
- 蝉蜕 6g
- 白芍 15g
- 龟板 15g(先煎)
- 玄参 15g
- 代赭石 30g(先煎)
- 鬼箭羽 30g
- 当归 15g
- 黄芪 30g
- 生甘草 6g
- 20剂,水煎服,日2次。
-
后续:随后又就诊3次,均予上方加减服之。2002年7月电话告知,已有半年未发作。
按语
此案系痰瘀阻窍、肝风内动之痫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痰随风阻于脉络,则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脾虚运化无权,则聚湿生痰。该患者因其头部受伤,瘀血阻于脑窍,日久痰瘀搏结,则头昏胀痛。“怪病多因痰作祟”,故魏师首诊方中用天竺黄、胆南星、竹茹、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生龙牡、天麻、钩藤、僵蚕、全蝎、蝉蜕平肝熄风、通络止痛;柴胡、陈皮疏肝理气,使肝气条达;茯苓健脾利湿,半夏燥湿化痰,脾健湿祛则痰无生化之源;伍以大剂鬼箭羽破陈血;丹参活血化瘀;生甘草调和诸药亦能健脾益气。二诊中加白芍、龟板益阴潜阳、镇肝熄风。三诊中加代赭石以增强平肝之功。四诊加黄芪、当归补气活血,驱邪日久以扶正气为本。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