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医案
基本信息
- 患者:李某,男,39岁,湖南长沙人
- 就诊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初诊时间:2004年11月28日
初诊情况
1. 主诉
患者于2002年被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经治疗1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2004年9月始自觉明显乏力、腹胀,伴身目尿黄,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经治疗半个月,病情加重,遂转省级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2. 临床表现
- 身目深黄,略显晦暗
- 乏力
- 腹胀
- 厌油
- 小便深黄如浓茶
- 大便干结,无明显口干口苦
- 舌质澹,苔薄白
- 脉弦
3. 西医诊断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期)
4. 中医诊断
肝瘟(急黄)
5. 辨证
瘀毒互结,兼脾阳不振
6. 治法
解毒化瘀,温阳化湿
7. 主方
温阳解毒化瘀汤
8. 处方
- 绵茵陈 30g
- 山栀子 10g
- 生大黄 10g(后下)
- 白蔻仁 10g
- 虎杖 15g
- 葛根 30g
- 白花蛇舌草 15g
- 丹参 15g
- 赤芍 60g
- 枳壳 10g
- 郁金 10g
- 制附片 10g
- 白术 10g
- 甘草 10g
- 大黄、乌梅各30g,煎汤后保留灌肠
二诊情况
1. 服药7剂后
- 黄疸下降不明显
- 皮肤黄色晦暗如烟熏
- 乏力
- 纳食无明显好转
- 无口干口苦
- 大便每日1次
- 舌澹,苔白
- 脉沉弦
2. 治疗调整
证属脾阳不振、湿浊中阻,治拟温阳健脾、化湿退黄
3. 处方
- 绵茵陈 20g
- 制附片 10g
- 白术 10g
- 赤芍 60g
- 枳壳 6g
- 生大黄 10g(后下)
- 虎杖 10g
- 葛根 30g
- 郁金 10g
- 茯苓 15g
- 甘草 5g
- 继续上方灌肠
三诊情况
1. 半个月后
- 黄疸明显下降
- 皮肤黄染减轻
- 尿黄变澹
- 大便稠
- 稍感口干、口苦
- 纳食有所恢复
- 舌澹,苔白偏腻
- 脉弦
2. 治疗调整
治拟解毒化瘀,兼健脾益气
3. 处方
- 绵茵陈 20g
- 赤芍 60g
- 枳壳 10g
- 生大黄 10g(后下)
- 虎杖 10g
- 葛根 30g
- 郁金 10g
- 茯苓 15g
- 白花蛇舌草 15g
- 鸡内金 10g
- 太子参 15g
- 丹参 15g
- 白蔻仁 10g
- 熊胆粉(兑冲)3g
- 甘草 5g
- 停用灌肠治疗
四诊情况
1. 又服药半个月
- 剩下残余黄疸
- 纳食基本恢复正常
- 舌质澹红,苔薄白
- 脉弦
2. 治疗调整
治拟疏肝健脾
3. 处方
- 柴胡 10g
- 白芍 15g
- 丹参 15g
- 郁金 10g
- 茯苓 15g
- 炒麦芽 15g
- 赤芍 20g
- 鸡内金 10g
- 神曲 15g
- 绵茵陈 15g
- 枳壳 6g
- 甘草 5g
4. 结果
服药20日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纳食正常
按语
慢性重型肝炎证候千变万化,病机错综复杂,但其病因病机“毒”、“瘀”两字为重,毒为致病之因,须知毒虽为致病之因,若毒盛则必导致瘀甚,而瘀甚则必定生毒,从而加重肝脏血瘀病变,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瘀毒胶结难解的局面。故其治疗必须重在解毒,贵在化瘀。本案例处于慢性重型肝炎中期,黄疸日久,脾阳已亏,故治疗遵循解毒化瘀大法,但不忘在清解中温阳振奋脾胃。试治1周后病见起色,继以阴黄辨治,治拟温阳健脾、利湿化浊,同时兼以解毒化瘀,黄疸迅速消退。病之后期邪气渐祛,治在调理脾胃,正气渐复,疗效稳固。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