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

患者23岁,男性。手足抖动,说话不清,流涎10年,动作费力,上下肢不自主抖动,言词含混,粘涎盈颐,脘痞,腹部膨隆。家族史有兄弟同患HLD,K-F环阳性,四肢肌张力铅管样增高,肝脾肿大,血清铜氧化酶降低。中医辨证为中州阳微,痰湿内留。舌苔腻,脉滑。
肝豆状核变性痰湿内留中焦阳虚震颤
查看详情 →
患者14岁,男性。双小腿酸痛、内扭转伴不自主多动3年,咳呛半月。面色萎黄少华,记忆迟钝,咳呛饮水尤剧,时或自笑,肢体羸小颤振,酸楚频作,膝挛跗缩趾收,步履蹒跚,K-F环阳性,头及四肢不自主抖动,肌张力齿轮样增高,腱反射减低,双下肢内侧扭转,傻笑,智能下降,血清铜氧化酶降低。家族中有肝炎、肝硬化病史,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骨骼肌肉异常及铜代谢障碍。中医辨证为肾精亏虚,髓海不填。
肝豆状核变性肾精亏虚髓海不填肌张力增高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9岁,男性。神疲乏力,表情抑郁,行动迟缓,口角流涎,舌体僵直,构音不清。肝豆状核变性。双眼角膜周边有黄棕色K—F环,铜氧化酶活力降低。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不足,痰浊郁毒内生,上犯舌体,肝开窍于目,郁毒循经上注,痰浊阻络,筋脉失养,虚风内动。面色晦暗,舌体僵直,舌苔薄白,脉弦细。
肝豆状核变性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阻络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29岁。主诉为神疲乏力、表情抑郁、行动迟缓,病程自1982年8月起,至1984年9月入院时持续约2年。中医病名为肝豆状核变性,证型为肝郁气滞、痰浊郁毒、肝阴不足。病因病机为精神刺激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痰浊内生,阻滞筋脉,虚风内动。望诊见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舌苔薄白。闻诊无特殊描述。问诊见语言欠流利,手足多动,睡眠时症状减轻。切诊见脉弦细。
肝豆状核变性肝郁不舒痰浊郁毒肝风内动
查看详情 →
患者34岁,男性。手足颤振徐动不安,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少寐多梦,记忆减退,腰膝痿软。舌红少苔,脉细弦。肝肾精血不足、肝阳上亢之震颤证。病史半年。
肝豆状核变性肝肾精血不足肝阳上亢手足颤振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3岁,女性。主诉停经1年,说话不清,发呛,四肢抖动3年。病程3年。中医病名肝豆状核变性。证型痰湿阻络。病因病机痰浊内阻,肝阳化风,风痰扰于冲任及四肢。舌象苔浊腻。脉象脉弦细且滑。症状月事避年,四末颤曳,头重,晨起痰粘稠黄,吞咽不利。
肝豆状核变性月经失调痰湿阻络四肢抖动
查看详情 →
12岁男性患者,皮肤逐渐变黑,口角流涎,双手不自主抖动,伸直不利,书写抖栗,言语含煳,泛恶流涎,便秘纳呆,病程2年。K-F环阳性,面具脸,“O”形腿,四肢肌张力铅管样增高,血清铜氧化酶降低。辨证为气滞血瘀,肌肤不润,见皮肤黧黑,舌质紫,肢节屈伸不利,震颤。
肝豆状核变性气滞血瘀肌肤不润四肢震颤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19岁,男性。主要症状包括震颤、手抖、身体晃动、肢体僵硬、行走不利、构音不清。中医诊断为颤振、痉证。证型为肝肾阴虚,水亏木旺,风火交煽,阴不涵阳,虚火上炎,内风入络,筋脉失濡。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面色潮红,唇红,形瘦体弱。口干,手心热,情绪易于激动,语言謇涩,发音含糊不清。再诊时舌苔中部薄黄腻,脉细弦。
肝豆状核变性颤振痉证肝肾阴虚
查看详情 →
患者29岁,女性。主诉头晕、四肢乏力、胸闷心悸、步履艰难、四肢颤抖。病程自今年元月起。面色灰黄,舌体颤抖,伸舌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腻,脉弦数。神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则汗出,食入泛恶,尿少便艰,口干,流涎,语音低微,咬字不清。角膜有K一F环,肝肋下1.5cm,剑突下1.5cm,脾肋下2cm。血清铜氧化酶活力降低。
肝豆状核变性肝风内动肝肾阴虚痰湿内盛
查看详情 →
患者12岁,男性。腹膨隆、少尿2年,双手抖动扭屈5个月。K-F环阳性,巩膜及周身皮肤黄染,腹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脾大,双上肢扑翼样震颤,尿蛋白(++),胆红素(+),尿胆原(+),血清铜氧化酶降低。苔薄白,脉细。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气机阻滞,阴湿内停。
肝豆状核变性脾肾阳虚气机阻滞阴湿内停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