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案整理
案例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王某
- 性别:男
- 年龄:40岁
- 门诊号:23898
- 初诊日期:2001年10月26日
主诉与病史
- 主诉:胁痛、目黄、肤黄反复15年,加重1个月。
- 病史:
- 1986年9月起目黄、肤黄。
- 1993年10月在海军411医院进行肝穿刺,提示:肝细胞稍肿胀。
- 1999年4月27日因右上腹疼痛3日,诊断为胆囊炎、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但术后总胆红素仍高,持续在40~60μmol/L之间。
初诊情况
- 症状:右胁刺痛、口干、精神疲乏,大便日行一次。
- 舌诊:舌质暗红,苔薄白。
- 脉象:细弦。
- 面色:灰暗而黄,倦怠貌。
- B超检查:肝光点增粗。
- 实验室检查:2001年10月17日化验总胆红素52.8μmol/L(正常值24μmol/L),直接胆红素正常。
- 西医诊断:胆红素增高症。
- 中医诊断:黄疸。
- 辨证分析:瘀血阻络,肝胆不和。
-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疏利肝胆。
- 处方用药:
- 桃仁10g
- 生大黄8g(后下)
- 桂枝10g
- 元明粉5g(冲服)
- 地鳖虫10g
- 柴胡10g
- 赤芍30g
- 枳壳15g
- 茵陈30g
- 莪术30g
- 炙鸡金30g
- 红藤30g
- 紫花地丁30g
随访情况
- 服药14剂后:病情稳定,右上腹饭后稍感不适,遂于原方加八月札30g。因当地元明粉无货供应,将元明粉改为芦荟2g;肝区尚感不适,赤芍增加至40g。
- 2001年12月6日复查:总胆红素35μmol/L。
- 2001年12月20日复诊:精神明显好转,纳谷一般,大便日有3~4次,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弦,已见初效,仍予原方治之。
- 2002年1月7日:目黄、肤黄不明显,检查总胆红素25.1μmol/L,属基本正常,直接胆红素正常,为历年来最佳指标,患者满意。
按语
黄疸一病,仲景论之甚详。《伤寒论》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金匮要略》有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分,此为众人所共知。惟瘀血发黄,每多忽略。考《伤寒论》(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血证谛也”。提出有瘀血发黄之说。本案胁痛、黄疸反复历15年,久痛入络,久病必瘀。舌质暗红,面色灰暗,为瘀血之征。故用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合四逆散化裁,活血化瘀、疏理肝胆、通腑败毒而奏效。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