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舒某某
  • 性别:女
  • 年龄:48岁
  • 婚姻状况:已婚
  • 职业:演员
  • 初诊日期:1963年2月12日

主诉

1948年开始在工作劳累后不能平卧,1949年冬季劳累后有气短、咳嗽欲吐,不能行动,经医院检查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用毛地黄治疗而症状逐渐消失,后每年冬天易犯感冒,而喘咳不能平卧,有时天热亦发作,以后西医检查发现肝大,未作彻底治疗。1953年起又喘咳而痰内有小血块,经中西医治疗,将近一年才好转。1956年起又因心脏功能差而常服毛地黄渐好转。1957年至1959年间,未发过病而能演出。1960年起又常犯病,有时低热、咳血。去年得过肺炎,后慢性心力衰竭,常有下肢肿胀。现夜间失眠较重,往往彻夜不寐,并有心慌气短,常服西药利尿剂后小便才多,食欲尚佳,自觉胃空、嗳气吐酸。去年十月起胃部隆起,以午后及夜间较甚,按之不痛;舌有麻木感,口干不欲饮,不知咸味,而对甘、辛、苦、酸均能辨别;头晕、疲乏、个性急躁,大便尚佳。月经尚准,本次月经量少而刚过,经期不舒,但不知所苦。面黄,脉寸尺沉细,两关弦大而急,舌质深暗,苔黄腻乏津。

初诊(1963年2月12日)

方剂

  • 温胆汤加味
    • 茯苓三钱
    • 法半夏二钱
    • 广陈皮一钱
    • 炙甘草五分
    • 炒枳实八分
    • 竹茹一钱
    • 玉竹三钱
    • 核桃肉二枚

二诊(1963年2月15日)

  • 原方加泽泻一钱
    • 茯苓三钱
    • 法半夏二钱
    • 广陈皮一钱
    • 炙甘草五分
    • 炒枳实八分
    • 竹茹一钱
    • 玉竹三钱
    • 核桃肉二枚
    • 泽泻一钱

三诊(1963年2月18日)

方剂

  • 血府逐瘀汤
    • 赤芍一钱五分
    • 干生地三钱
    • 当归一钱五分
    • 川芎一钱
    • 桃仁一钱五分(去皮)
    • 红花一钱五分
    • 柴胡一钱
    • 炒枳壳一钱
    • 桔梗一钱
    • 川牛膝二钱

四诊(1963年2月25日)

方剂

  • 原方再进三剂
    • 赤芍一钱五分
    • 干生地三钱
    • 当归一钱五分
    • 川芎一钱
    • 桃仁一钱五分(去皮)
    • 红花一钱五分
    • 柴胡一钱
    • 炒枳壳一钱
    • 桔梗一钱
    • 川牛膝二钱

五诊(1963年3月4日)

方剂

  • 桂枝八分(去皮)
  • 白芍一钱
  • 炙甘草八分
  • 生姜二片
  • 大枣二枚
  • 川熟附子八分
  • 白术一钱
  • 茯苓三钱
  • 煅龙骨三钱
  • 煅牡蛎二钱

六诊(1963年3月11日)

方剂

  • 茯苓三钱
  • 法半夏三钱
  • 广陈皮一钱五分
  • 炙甘草五分
  • 炒枳实一钱
  • 乌药一钱五分
  • 砂仁一钱
  • 木香五分
  • 焦山楂二钱
  • 生姜三片

七诊(1963年3月18日)

方剂

  • 原方加厚朴一钱五分
  • 红花一钱
  • 血竭一钱
    • 茯苓三钱
    • 法半夏三钱
    • 广陈皮一钱五分
    • 炙甘草五分
    • 炒枳实一钱
    • 乌药一钱五分
    • 砂仁一钱
    • 木香五分
    • 焦山楂二钱
    • 生姜三片
    • 厚朴一钱五分
    • 红花一钱
    • 血竭一钱

八诊(1963年3月底)

方剂

  • 丸剂
    • 白人参五钱
    • 茯神五钱
    • 茯苓五钱
    • 白术五钱
    • 广陈皮三钱
    • 法半夏五钱
    • 炒枳实三钱
    • 枣仁一两
    • 远志三钱(甘草水制)
    • 菖蒲三钱
    • 柏子仁五钱
    • 丹参五钱
    • 川牛膝(酒制)五钱
    • 杜仲(盐水炒)五钱
    • 炮狗嵴五钱
    • 泽泻(盐水炒)五钱
    • 川断五钱
    • 炙甘草三钱
    • 破故纸五钱
    • 胡桃肉二两

按语

  • 诠解:患者年近半百,综合病史,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伴二尖瓣狭窄及肝肿大,迁延反复,每因劳累或外感诱发而渐重,后因肺炎致下肢水肿等慢性心衰症状。病久五脏正气已伤,尤以心肺功能受损为显,现下肢肿胀,夜间失眠,甚则彻夜不寐,伴心慌气短,故予西药利尿剂利尿强心而镇静。心藏神,主血脉,心血可运布肺气;肺朝百脉,主气司呼吸,肺气可助心行血。心肺和调则气利血行,吐纳协调而水津四布;反此则气阻血滞,吐纳失司且水湿内停。故此案初诊见血瘀气滞水停之证,此乃因虚致实,痼疾日久而致卒病。然初诊患者自觉胃空、嗳气吐酸,胃部隆起,以午后及夜间较甚,按之不痛等胃之气阴两虚之征;咸乃肾水之本味,现舌有麻木感且不知咸味且脉尺沉细,乃胃肾不足;个性急躁,脉两关弦大且急,舌质深暗,苔黄腻乏津,一派肝胃火盛之象,实属痼疾日久新生卒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故以温胆汤加味先调肝胃而治其卒病。药选茯苓、法夏健脾燥湿化痰,佐以竹茹清热化痰除烦,与陈皮、枳实合用理气宽胸,增强祛湿化痰之功;玉竹滋养肺胃之阴,并与炙甘草合用以制枳、夏之燥性;核桃肉补肾温肺。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行气疏肝之功。药后眠佳症减,但言多即咳嗽吐白泡沫痰,纳差,口干,此乃痰饮内盛阻滞气机,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亦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欲热饮而温痰饮畅气机,遂再加泽泻增强利水渗湿。三诊脉沉细弦大而急、舌暗苔黄腻乏津转为脉沉弦细数、舌暗黄苔去,提示痰饮、湿热俱去,而舌暗、口渴、失眠易醒提示内有瘀血未去,故宗活血理气,以血府逐瘀汤荡胸中血瘀,佐以柴胡、炒枳壳、桔梗疏肝利气,畅通气机。虑患者正虚而邪实,易犯“虚虚实实”之误,且蒲老倡“补而毋滞,消而毋伐”。然此以邪实为重,为顾其已虚之正,遂宗峻药缓攻之意,嘱患者隔日1剂,共进6剂而终去实邪。 至五诊时渐知咸味,近月经来潮伴腹胀,量多色红乃肝脾失调,气机不畅;足仍肿,眠差,脉右沉濡而左沉微弦,舌暗苔中微黄腻乃少阴阳虚,水湿内停;稍有气喘咳嗽而无痰为营卫不和。故改用调和营卫、温阳利水之法,方投桂枝汤合真武汤加味,并佐以煅龙牡潜镇敛阳。六诊时腿肿已明显消减,又因外感引起肺胃失调,遂投二陈汤去乌梅之酸收,燥湿化痰理气;佐以木香、砂仁、乌药、枳实醒脾和胃疏肝,与山楂合用和胃消食兼行气,标本兼治。药后诸症俱减,唯嗳气,胃部隆起,按之软而不痛(心下痞),仍以调心和胃为法,原方加厚朴降气除满,红花、血竭理血行气。药后至八诊,诸症继减,脉同前,舌正无苔,此时实邪十去八九,拟用丸剂缓调其本,方投六君子汤加味。以六君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柏子仁、枣仁、远志合用养肝安神,茯神、菖蒲健脾安神开窍;川牛膝与丹参、泽泻合用引药下行,利水活血;杜仲、狗嵴、川断、破故纸、胡桃肉补养肝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养肝补肾之功,攻补兼施而终起沉疴。 纵观此案,前后共八诊,鲜明地体现了中医辨证根据标本、主次、轻重、缓急来确定治法的诊疗思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标本兼治,这是中医治疗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表现。临证之际,当观其脉证,明辨标本缓急,方可知犯何逆,而随证施治,尤其面对急危重证时当牢记“心小胆大”之训,谨守病机,勿失其宜,方能活人济世而无愧于心。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