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案
病历背景
眩晕首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说,指出:“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晕》中指出“虚者居其八九”,提出“无虚不作眩”。
一诊
- 患者信息:张某,女,61岁。
- 就诊时间:2010年10月28日。
- 主诉:头晕6年,加重3天。
- 既往史:冠心病病史16年,胃溃疡病史10年,胆结石病史8年,高血压病史6年,血压最高160/110mmHg,腔隙性脑梗死病史1年。
- 现症:头晕,不敢睁眼,纳呆,呕恶,睡眠尚可,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
- 舌象:舌质暗红,苔黄腻。
- 脉象:脉弦。
- 体征:BP130/80mmHg,意识清楚,语言流利,概测智能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无眼震,无复视,双侧额纹等深对称,伸舌不偏,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肢体痛觉及音叉振动觉正常,双侧巴氏征(-),脑膜刺激征(-)。
- 检查:脑彩超检查结果(2010年4月14日):左大脑中动脉、左颈内动脉末端狭窄,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 中医诊断:眩晕(痰热上扰)。
- 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
- 治则治法:清热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