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医案整理
医案概述
《金匮要略》提出胸痹、心痛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虚衰,下焦阴寒上乘阳位所致,故阴阳气血虚衰为胸痹发病之根本,兼有寒凝、气滞、血瘀、痰阻。许老认为胸痹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说明气血阴阳衰少是中老年患者的共同病理生理特点。标实以痰瘀互结为重。痰浊内生,瘀血内停既是本病的起因,又是促进和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当今之人恣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心脉失养,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痰阻心脉,不通则痛;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则血行不畅成瘀;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脉道不充,血滞不行亦成瘀;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行不畅,则生瘀血。痰源于津,瘀源于血,津血同源,故痰瘀相关,相互转化,互结为患。
验桉举例
案例1
1. 初诊
- 患者信息:倪某,男,55岁
- 就诊时间:2003年3月10日
- 主诉:间断胸闷憋气1年余,加重2月
- 既往病史:冠心病、慢性胃炎、胃溃疡,饮酒多年
- 症状:胸闷,胸痛,气短,心前闷痛,胸痛彻背,时发时止,夜间憋醒,胸痛发作频繁,每日3~4次,胸闷、气短、动则益甚,食少纳呆,胃脘部不适,睡眠差,易惊醒,大便时干
- 体征:形体肥胖,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
- 辅助检查:十二导联心电图:窦性心律,部分导联T波改变,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 辨证:痰瘀互结、胸阳痹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