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王某某
  • 性别:男
  • 年龄:42岁
  • 职业:干部
  • 初诊日期:1975年7月17日

病史

患者因翻车事故被甩到地上,右脚被车轮压伤,当时即感疼痛剧烈,右脚不能站立。经医院骨科及X线检查,诊断为内外踝骨折。给予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住院治疗)。

诊断

  • 诊断:右下肢内外踝骨折(内踝横形骨折、外踝骨裂)伴踝部软组织严重损伤。

检查

  • 患者表情痛苦,面色潮红,烦躁不安,易怒,脉浮大有力而数。
  • 伤肢右足及趾部明显肿胀,皮下青紫瘀斑。
  • 踝关节功能活动障碍,被动活动时可闻及骨擦音。
  • 内踝处皮肉破损,呈现一块伤口(约2cm×1cm)。
  • 触诊时内踝显突凸畸形,外踝可触及骨折裂缝,疼痛剧烈。

处理

手法治疗

  1. 复位
    • 患者仰卧位,一助手站于患肢外侧,两手捧握小腿中部,进行持续牵拉,同时,医者一手握住患肢跖部,一手托住足跟,与助手作相对牵拉。
    • 先将踝关节位置于背伸位,后再取背屈位,用托住足跟之手的拇指置于内踝骨折端,进行按压,待其突凸复正后,拇指仍固定内踝骨折端勿松动,其余各指置外踝。当医者一手对骨折端按压时,另一手须握住跖部进行踝关节摇转(先从踝关节背伸开始摇转,而后逐渐再将踝关节向背屈摇转),然后背屈扶正。当骨折两断端相互平复对合,即可结束手法复整。
  2. 软组织修复
    • 骨折复位2周后,施用手法理筋(揉捏、牵摇、牵拉等法),隔日1次。5周后,每日1次,直至恢复为止。
  3. 夹缚固定
    • 取4块小夹板,配上纸压垫,用3条小号布带,分上、中、下3部捆扎夹板,另外在夹板下部须加1条绷带捆扎2圈。捆扎完后,患者取仰卧位,患肢膝部微屈位,大腿外展,小腿内收,并放置托板1块于小腿下(上迄股骨髁部下至踝部),然后在小腿至踝部两旁的内侧放置砖块,外侧放置沙袋,以维持肢位。6周后取除固定。

药物治疗

  1. 复位后2周内
    • 伤口外敷雷佛奴尔纱布与消炎生肌膏(方见股骨下段骨折),局部外涂消炎理筋散(方见锁骨骨折)、外敷消毒散(方见胫腓骨骨折),内服退肿活血汤(方见锁骨骨折)。
  2. 2周后
    • 伤口外敷生肌过皮膏(方见股骨干骨折),局部外敷消肿散(方见锁骨骨折),内服跌打续筋丸(方见肱骨外科颈骨折)。
  3. 4周后
    • 局部用消肿散与续筋散(方见锁骨骨折)隔日交替应用(即保持每日外敷一种)。
  4. 5周后
    • 局部外敷续筋散,内服生血补髓汤(方见锁骨骨折),至损伤恢复为止。
  5. 7周后
    • 增加外擦伤筋药水(方见锁骨骨折),化瘀舒筋洗剂(方见锁骨骨折)。
  6. 8周后
    • 继续外擦伤筋药水,改用续筋通络洗剂(方见肱骨大结节骨折),至恢复为止。

练功治疗

  1. 复位1周后
    • 做趾关节屈伸活动。
  2. 第4~6周
    • 做屈伸踝关节,屈伸膝关节,仰卧抬腿。
  3. 第7周
    • 做足踩滚木。
  4. 第7周后
    • 做足部屈压,扶椅练走,拄棍练走,直至功能恢复为止。

诠解

  • 踝关节结构: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胫骨下端内侧向下的骨突称为内踝。胫骨下端后缘也稍向下突出,称为后踝。腓骨下端的突出部分是构成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为外踝。外踝较内踝窄,但较长,其尖端在内踝尖端下0.5cm,且位于内踝后约1cm。腓骨下端的骨骺线相当于胫骨下端关节的平面。内、外、后三踝构成踝穴,距骨位于踝穴内,距骨分体、颈、头三部,有六个关节面,距骨体前宽后窄,其上面的鞍状关节面与胫骨下端的凹状关节面相接,其两侧面与内、外踝的关节面正好嵌合成滑车关节,故当作背伸运动时,距骨体宽部进入踝穴,腓骨外踝稍向外后侧分开,而踝穴较跖屈时能增宽1.5~2mm,以容纳距骨体。胫腓骨下端之间被坚强而有弹性的下胫腓韧带连接在一起。当下胫腓韧带紧张时,关节面之间紧贴,关节稳定,不容易扭伤,但暴力太勐仍可造成骨折。踝关节处于跖屈位时,下胫腓韧带松弛,关节不稳定,容易发生扭伤。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较紧,前后韧带也菲薄软弱,以利踝的伸屈活动。但内、外侧副韧带比较坚强。内侧为三角韧带,分浅深两层;外侧为跟腓及距腓前、后韧带。内侧远较外侧为强。故阻止外翻的力量亦较强。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踝关节是屈戍关节,站立时,全身重量都落在踝关节的上面,负重最大,在日常生活中走路、跳跃等活动,主要是依靠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因此,处理踝部损伤时,无论骨折、脱位或韧带损伤,都必须考虑到踝关节的这两种功能,既要稳固负重,又要灵活的活动。偏废一方,都会影响关节的功能恢复。
  • 治疗要点
    • 患者就医时,首先用正骨手法进行骨折复位,并注重结合踝关节整筋。复位后在施行骨折固定的前提下,并结合药物及练功等进行治疗。在骨折对位趋于稳定,骨折连接愈合过半的程度时,分别采用正骨手法对踝部软组织作损伤修复治疗。
    • 在骨折复位后,须复查骨位与固定情况。本例在复位后的2周内每日复查1次,2周后隔日复查1次,5周后隔2日复查1次,直至骨折达到临床愈合。骨位检查时,一般须松开中、下部扎带,然后移动内踝侧夹板和纸压垫,同时也便于检查伤口及换药。如移位明显呈畸形时,须将夹板拆掉,重行整复。如移位很小未呈畸形,可通过纸压垫与夹板进行矫正。此外,固定情况可检查带子的松紧度,夹板及纸压垫的位置是否适当。
    • 内踝骨折外固定时间的掌握,一般是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解除(内踝骨折达到临床愈合的时间,通常为4~6周)。但也应视骨折具体程度及其本身骨痂生长的快慢来决定。该例内踝横形骨折仅在6周后即提前去掉夹板固定,此时内踝骨折虽未达到临床愈合,但骨折恢复也很好。
    • 该骨折复位后的2周内属主要固定期,患者不可随意变动肢体的位置,特别踝部禁止下垂活动,以使内踝骨折端在保持对位稳定的基础上愈合。当内踝骨折近于愈合或达到临床愈合时,应注意对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其中要掌握踝关节的功能恢复,以免造成粘连、僵硬。由于事先注意了手法与练功活动等,所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 内踝骨折是关节内骨折,经周密手法整复可达良好复位。但从临床上观察,踝骨完全骨折经良好的骨折对位治疗恢复后,常有踝间隙变宽现象。只是程度上有轻有重。一般来说,仅有轻度变宽属于正常情况。

按语

患者初诊后,当即采取手法整复,内踝凸突畸形明显消失。2天后,精神烦躁、夜睡不宁以及伤处阵发性疼痛等,均有明显好转。治疗1周后,踝部至趾端的肿痛、灼热及皮下青紫明显消退,伤口已逐渐长好,能安睡。2周后,伤口已愈合,皮下青紫、瘀斑、灼热等症状,已完全消失,踝部至趾端的肿痛,亦见大部分消退。3周后,骨折处已无痛感,骨折端日趋稳定。5周后,患肢能着地着力,踝关节活动动作逐渐增加,外踝骨裂已达临床愈合。6周后,患肢已能下地站立。7周后,能扶椅拄拐下地活动。8周后,骨折才达到临床愈合,可弃拐行走约30m,但还不敢大步迈进。10周后,踝关节功能活动良好,下蹲起立活动自如,行走正常。11周后,治疗痊愈停诊。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