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人参汤为主方治高热案

现病史

患者于2014年8月9日(农历七月十四“鬼节”)回老家文昌(市)午前烧纸,烧了1个小时,出了很多汗,当即冲澡后感觉头晕,没有食欲,振寒发抖。当天下午回到海口市,到白龙社区医院就诊,体温高达39.8℃。经肌注、输液治疗两天后体温仍高,第3日住入某省级医院病房呼吸科。住院后作了多种检查无异常,经抗感染等多种西医疗法及中药治疗,体温不退,高热时采取冰敷降温与激素治疗而体温降后复升。由于发热持续不退,故住院11天后,转到海南某省级西医医院感染科病房。再次重复多种检查,并嵴椎穿刺抽骨髓检查等,均无异常。治疗方案同前,仍是输液,高热时冰敷、用激素,住院24天,发热不退,最高达41℃。医院让做一种新仪器检查,费用达八千多元。因不能承受如此高额检查费用,故出院。

辨证论治

病因分析

病因清楚,就是劳累、大汗冲澡后受风着凉,外邪束表,本可扶正祛邪,“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伤寒论》第149条)。西医治疗过程,未经发汗,或发汗不当,或发汗太过,都达不到祛邪作用,高热时冰敷疗法则冰伏其邪,激素发汗降温或可取效,却并非良善、万全之策。总之,外邪不去,伤及正气,正气日虚,外邪乘虚内侵气分,影响血分,正邪相争,邪盛而高热,正胜则热减(患者说在出院前高热时拒绝冰敷及用激素,自行用自备的犀角磨水内服,高热也能稍降)。

初诊

初诊时,体温39℃,脉沉滑有力略弦(心率约100次/分),舌暗红苔薄腻微黄,大便日1次不成形,口干,疲乏不欲睁眼。诊断:外感热病。辨证:汗出受风,施治不当,病邪入里,波及血分,正气日衰,邪热稽留不去。治法:清热透邪,扶助正气。处方:白虎加人参汤再加解毒及“透热转气”药。

  • 生石膏30g
  • 知母10g
  • 山药20g
  • 炙甘草10g
  • 西洋参5g
  • 党参10g
  • 金银花10g(后下)
  • 连翘15g
  • 牡丹皮10g
  • 赤芍10g 2剂,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二诊

9月20日,服上方后体温下降至38℃以下,振寒消除,精神好转,食欲增加,两目有神,脉象较前缓和,心率减少至90次/分。效不更方,守方5剂。

三诊

9月25日,继服上方,体温已降至37℃以下,舌略红苔微黄,脉略滑,面带笑容,言语间饱含感激之情!改拟竹叶石膏汤清补法。

四诊

9月27日,体温正常,病情日渐恢复,仍有点疲乏,易汗出,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生脉散,和营敛汗,益气养阴而善后调理。

按语

以上案例所述可总结四点:

  1. 中医辨病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辨证更具特色。
  2. 中医强调治病求本,亦强调治病求因,中医病因学亦具特色。
  3. 中医治疗方法与西医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及高妙的技巧。
  4. 真正掌握了中医学辨病辨证、病因病机等理论,运用好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则中医就能治疗西医治不了、治不好的病,上述治例便是范例。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