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阳虚型风心病案

患者信息

  • 姓名:顾某
  • 性别:男
  • 年龄:27岁
  • 主诉:风心病复发

诊断

  • 中医诊断:心悸
  • 西医诊断:风心病

初诊症状

  • 面色:苍黄
  • 心悸:自汗
  • 胸闷:气喘
  • 咳嗽:痰多
  • 面浮跗肿
  • 四肢:不温
  • 小便:短少
  • 纳差:便溏
  • 舌象:澹苔薄
  • 脉象:濡小而滑

初诊辨证

  • 证型:心脾阳虚,痰湿内阻,肺气失宣

初诊方药

  • 药物:茯苓、白术各15克,桂枝、炙甘草、陈皮、厚朴、防风各4.5克,丹参、半夏、杏仁、防己、泽泻各9克,沉香3克
  • 煎服方法:三剂

二诊症状

  • 浮肿:渐消
  • 咳嗽气喘心悸自汗:均减
  • 纳谷:渐增
  • 舌象:澹红、苔薄
  • 脉象:濡细滑

二诊辨证

  • 证型:心脾阳虚,肺脾得和,痰湿渐化

二诊方药

  • 药物:北沙参、茯苓、白术、焦神曲各12克,白芍、柏子仁、丹参各9克,炙桂枝3克,陈皮、炙甘草、黄芩各4.5克,淮小麦30克,银杏5只
  • 煎服方法:五剂

三诊症状

  • 咳喘:全平
  • 心悸:偶见
  • :可
  • 舌象:质转红
  • 脉象:细数

三诊辨证

  • 证型:心阳初复,痰湿渐化

三诊方药

  • 药物:北沙参、茯苓、白术、焦神曲各12克,白芍、柏子仁、丹参各9克,炙桂枝3克,陈皮、炙甘草、黄芩各4.5克,淮小麦30克,银杏5只
  • 煎服方法:五剂

四诊症状

  • 咳喘:全平
  • 心悸:偶见
  • :可
  • 舌象:质转红
  • 脉象:细数

四诊方药

  • 药物:太子参、生地、黄连、朱茯神、炒枣仁、红枣
  • 煎服方法:以巩固疗效

按语

  • 原文:本案属中医心悸范畴,水为阴邪,赖阳气化之,今中焦阳虚,脾失运化,阳虚不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充于肌表,故四肢不温;气机不利,故胸闷气短;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故小便短少及面浮跗肿。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痰湿之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湿痰犯肺,则咳嗽痰多,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纳差便溏。舌澹苔薄,脉濡小而滑及心脾阳虚,痰湿内阻,肺气失宣之象。治以健脾化湿,温运心阳,佐以宣肺化痰为法。
  • 按语:董氏取之于《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二陈汤加减,方中以茯苓为君,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以桂枝为臣,温阳化气,既可温阳以化饮,又能化气以利水;湿源于脾,脾虚则生湿,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俾脾阳健旺,水湿自除;佐以半夏、陈皮、杏仁、厚朴健脾理气,燥湿化痰止咳;防己祛风行水,沉香降逆调中,丹参活血,使以甘草益气和中,共收饮去脾和、湿不复聚之功。诸药相配,服后肿消、汗止、咳减悸宁,后三诊重点在于育心阴,化痰湿,心阳通阴血充,脾脏和,则诸证悉平。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