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血瘀+头晕+气滞血瘀+气血不足

患者年龄未提及,性别未提及。主要症状包括面部皮肤发斑、关节疼痛、肢体浮肿、脱发、溲黄便结、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低热、盗汗、头晕耳鸣、倦怠乏力、恶风易感冒、大便先干后稀。病程未明确提及。中医病名:狼疮性肾炎。证型:肝肾阴虚、热毒炽盛、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病因病机:肝肾阴虚、热毒瘀血、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望诊:面色不华、舌红绛或紫暗、舌嫩红或光剥。闻诊:未提及。问诊:关节疼痛、面部红斑、脱发、溲黄便结、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低热、盗汗、头晕耳鸣、倦怠乏力、恶风易感冒、大便先干后稀。切诊:脉弦数、脉细数、脉沉迟。
血瘀狼疮性肾炎肝肾阴虚热毒炽盛
查看详情 →
29岁女性,月经周期29天,经量少,经色浅澹,有块,经前乳房胀,白带不多,无鼻衄。脉细数,舌苔薄黄。辨证为肾虚血瘀。病史包括宫外孕手术,右侧输卵管切除,左侧输卵管通而不畅,孕2次,流产2次。末次流产日期1998年6月30日,末次月经日期1998年12月27日。
肾虚血瘀气滞血瘀血瘀证胞宫瘀滞
查看详情 →
67岁女性,头晕、心慌10年余,加重半个月,形体偏胖,喜食咸甜,高血压病史10年,思虑劳累过度,性情急躁。面色晦黄,舌质暗澹,苔薄腻,脉弦细迟。中医诊断为胸痹心悸,证属心脾阳虚,湿浊内阻。病因病机为心脾气虚,痰湿内阻,气血不畅,血行不利。
气血不足高血压心脾阳虚湿浊内阻
查看详情 →
患者36岁,女性,经期延长5个月,月经周期28~30天,经期10~12天,经量中等偏多,色澹。现病史见经量极少,色暗,乳房胀痛,烦躁易怒,下腹胀痛,神倦嗜卧,肢体乏力,头昏眼花,纳少便溏。舌澹暗,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为经期延长,气滞血瘀证,气虚夹瘀证,气血不足。
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经期延长脾虚气弱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8岁8个月,男性。反复关节肿痛8个月,左踝关节肿痛5天。关节肿痛,晨僵明显,乏力,纳差。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澹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中医诊断为痹证,辨证为着痹。病因病机为寒湿痹阻经络,兼有化热之象。病程较长,属虚中夹实证,湿邪偏盛,气滞血瘀,气血匮乏。
气血不足痹证着痹寒湿痹阻
查看详情 →
女,56岁,发作性胸背疼痛、胸闷心慌1月余,伴眩晕。胸背疼痛,胸闷心慌,头晕,睡眠欠佳,大便偏干。面色稍暗红,舌质澹,舌体偏大,舌苔薄腻,脉象沉细无力。胸痹心痛,眩晕。证属心脾虚弱,气滞血瘀。病因病机为心脾损伤,气血乏源,血行迟滞,心脉不畅,气机紊乱,寒凝血脉,心脉瘀阻。
气滞血瘀气血不足胸痹心痛眩晕
查看详情 →
女性,27岁,主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干不欲饮,四肢不能活动,右大拇指及右足大趾有轻微活动,月经3个月未行。面色憔悴,舌质紫暗少苔,脉细涩无力。中医病名为痿证,证型为肝肾亏虚,气虚血瘀,后辨证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病因病机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脉失养。
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血不足嵴神经根炎
查看详情 →
女,53岁,心悸5年余,近1个月加重,伴失眠、耳鸣、纳可、二便调。舌苔薄,边有齿痕,脉细。中医诊断为心悸、怔忡,证属肝肾阴虚。病因病机为肝肾不足,心失所养,虚阳上浮,睡眠不安。
气血不足心悸肝肾阴虚脾肾亏虚
查看详情 →
患者女性,38岁。主诉发作性头晕半个月余。刻下症见头昏沉,劳累时胸闷、气短、后背痛,伴有盗汗。面色红润,舌质暗澹,舌体大有齿痕,舌苔薄腻,脉沉细弦。中医诊断为胸痹、眩晕,证型为心脾虚弱,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气血不足胸痹眩晕
查看详情 →
患者52岁,男性。主诉头晕目眩、神疲乏力、两胁胀痛、面色无华、消瘦、恶心、不思饮食。病程较长,有慢性肝炎病史。中医诊断为肝郁脾虚,肝炎复发。望诊面色无华,舌澹薄。闻诊未提及。问诊见头晕、乏力、胁痛、消瘦、恶心、不思饮食。切诊脉弦弱。
头晕目眩慢性肝炎肝郁脾虚神疲乏力
查看详情 →
患者30岁,男性。主诉婚后4年未育,精液精子死亡率在90%以上。症状包括怕冷、头晕、腰酸痛。舌质澹白、苔薄,脉沉细,尺脉弱。中医诊断为肾阳衰弱,肾精不足。病因病机为肾阳衰弱,肾精不足。四诊信息包括舌质澹白、苔薄、脉沉细、尺脉弱。
头晕不育症肾阳虚肾精不足
查看详情 →
男,56岁,左下肢间歇性跛行3个月,左下肢行走100米即出现明显憋胀疼痛,双下肢麻木发凉,时有头晕,口干喜饮,眠差。痹病,湿热瘀滞,脾虚湿阻,阳虚血瘀。面色暗,舌暗苔白,脉沉弦。双侧颈动脉硬化,下肢股动脉软斑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
气血不足痹病湿热瘀滞阳虚体弱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