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男性,头痛恶寒,鼻塞流清涕,不发热,项背强几几,病程2天。舌苔薄白,脉浮弦。证属外感风寒,邪侵太阳经腧,脉络失其宣和。
太阳伤寒风寒袭表项背强直脉浮弦
查看详情 →
女,23岁,不寐,急躁易怒,胸脘胁痛,口苦吞酸,纳食较少,口燥咽干,大便干燥,舌质鲜红少津光剥无苔,脉细数。中医病名不寐,证属肝肾阴虚,胃阴不足,肝血亏虚,魂失所藏。病因病机为肝肾阴虚,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致胃阴不足,肝血亏虚,魂失所藏。
不寐肝肾阴虚胃阴不足肝血亏虚
查看详情 →
患儿4岁,女性,主诉咳嗽咳痰月余,加重十余日。现症见咳嗽,痰少量不易咳出,鼻塞、鼻干,左侧扁桃体肿大,舌红苔厚腻稍黄,舌边尖有芒刺,脉浮滑。纳旺,零食多,睡眠不踏实,梦频,时有讲梦话,大便干,两日一行。中医病名咳喘,证型属肺热壅盛,病因病机为外感风热,饮食不节,胃失和降,肺气上逆。望诊见舌红苔厚腻稍黄,舌边尖有芒刺。闻诊未见特殊。问诊见咳嗽、鼻塞、纳旺、睡眠差。切诊见脉浮滑。
咳喘肺热痰壅饮食过旺
查看详情 →
出麻子声哑。口渴不休,日夜卧床呻吟。麻疹瘖。肺热上壅。金实不鸣。外感风寒。寒热咳嗽,喷嚏涕泪。面色㿠白。舌红少津。脉浮数。肺气郁闭。热毒上壅。肺脏伤。邪从外解。邪从下解。肺窍闭。痰热壅肺。肺气不宣。肺气郁而不得行。脏腑之伤惟肺为甚。麻疹内夹胎毒。外出于肌肉皮毛。病在肺。病在标。病在本。气郁不达。热毒壅盛。肺气失于宣降。痰热闭阻肺络。肺失清肃。声哑不扬。口渴。呻吟。卧床。病程未明。
麻疹瘖肺热壅痰热胎毒
查看详情 →
患者13岁,女性,主诉反复头痛半年,两侧太阳穴胀痛,伴头晕。病程半年。中医病名头痛,证型肝脾不和。病因病机为肝气郁滞,肝阳上亢,肝木克脾土。望诊舌质澹,苔薄白。闻诊无特殊。问诊有经量多、经期头痛加重、纳食欠馨。切诊脉小弦。
头痛肝气郁滞肝阳上亢肝脾不和
查看详情 →
患者,47岁,女性。右胸胁憋胀伴心悸气短1个月余。右胸胁憋胀,心悸气短,颜面虚浮,手足憋胀,口苦,大便秘结,B超提示胆结石。舌澹红,苔白厚,脉沉弦。中医病名未明确提及,证型为四逆三金汤证,病因病机为气机不畅,气血瘀滞。面色虚浮,舌澹红,苔白厚,脉沉弦。
右胸胁憋胀心悸气短胆结石肝气郁结
查看详情 →
女,32岁。口腔糜烂作痛,前阴黏膜溃破,心下痞满,饮食乏味。脾虚不运,升降失常,气痞于中,挟有湿毒。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
口腔糜烂前阴溃破心下痞满脾虚不运
查看详情 →
患者女性,主要症状为全身发热、面赤、喉痛、斑纹隐现不透、烦躁谵语,病程未明确。中医病名为斑毒伤寒,证型未明确,病机为斑毒为邪热所遇,不能外达。望诊见舌质绛,苔灰腻少津。闻诊未提及,问诊包括发热、面赤、喉痛、斑纹、烦躁谵语,切诊未提及。
斑毒伤寒热邪内郁舌质绛苔灰腻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48岁。主诉头痛反复发作20余年,近7天加重,伴有耳部不适,右侧太阳穴至枕部阵发性抽掣样疼痛,间歇期头部闷重,恶心欲呕。脉弦细,舌澹红,苔白稍厚。头痛部位与少阳经脉循行一致,病性属寒湿浊邪上犯,阻遏经络,不通则痛,兼有湿困脾阳。
头痛寒湿厥阴肝胃虚寒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60岁,男性。腹泻5日,腹中幽幽冷痛,手足厥冷。泄泻。阳虚下利。阳虚阴寒内盛,阳气被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声音低微,无特殊气味。脉沉伏欲绝。
泄泻阳虚下利
查看详情 →
患者44岁,女性。主诉下肢麻木,逐渐波及后背及上肢,病程一年余。主要症状为冬季遇寒风面部及手部出现疹块,避风得暖后消失。面色淡,舌左畔有紫斑,苔白。脉缓而涩。中医诊断为血痹。证型属血痹,病因病机为寒邪乘虚入血脉,营血受损,气血失调,阴寒邪盛。
崩漏寒邪入脉血痹气血两虚
查看详情 →
女,18岁,脘痞、腹胀、纳差、口干口苦、便秘,病程未提及。胃脘痛,湿热阻滞,湿困脾胃型。舌红,苔黄腻,脉细滑。
胃脘痛湿热阻滞苔黄腻脉细滑
查看详情 →
患者感湿热之气,又感风邪,出现颈项强直,一目或左右视,手足搐搦。中医诊断为少阳痉病。病因病机为风邪、湿邪、热邪三邪同感,风性动而湿性静,热邪从中冲击,导致手足搐搦;湿气留中,遂致颈项强直不摇。望诊未提及,闻诊未提及,问诊见症状描述,切诊未提及。
少阳痉病湿热中阻风邪外袭
查看详情 →
29岁女性 感呕泛 心悸怔忡 烦躁 呕恶 动则明显 睡眠欠安 大便干燥 入暮嗌干 头昏 发热 心肌炎 少阳胆病 肝气郁结 痰热内扰 胆失疏泄 胃失和降 口苦 咽干 目眩 头昏 大便干燥 胸闷 心烦不眠 舌象未提 脉象未提
心肌炎少阳胆病肝气郁结痰热内扰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2岁,女性。主诉腹痛3天,发病时间3日前中午开始,阵发性腹痛转为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伴随症状包括辗转不安、出汗、恶心呕吐。体征显示左上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肌紧张,大便3日未行。舌苔白而干,脉滑数。中医辨证属实热结滞。病程短,急性胰腺炎,妊娠4个月。
急性胰腺炎肠胃积滞实热证
查看详情 →
七旬女性,伤寒初起无汗,误服桂枝汤后转为白虎汤证,上焦烦热,闻药气即呕吐,饮石膏清水亦吐。舌象未提,脉象未提,主症为大便燥结久不通,身体羸弱。病因病机为外感邪气误治,阳明热盛,气机壅滞。
伤寒白虎汤证大便燥结
查看详情 →
女,40岁,低热半年,午后烦热,动辄汗出,倦怠神衰,不思纳谷。脉虚数,舌淡苔白腻。伤寒瘥后发热,辨证为少阴气血两虚,营卫不和。
低热不己少阴气血两虚营卫不和
查看详情 →
患者32岁,女性。低热,体温37.5℃~38℃,恶寒发热,无汗,下午3点发热,口苦,喜呕,小便不利,色赤。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弦细略紧,两寸偏浮。中医病名发热,证型太阳表寒未解,湿热郁遏少阳。望诊舌质红,舌苔薄黄腻。闻诊未提及。问诊低热、恶寒发热、无汗、口苦、喜呕、小便不利。切诊脉弦细略紧,两寸偏浮。
低热少阳证湿热郁遏口苦
查看详情 →
妇人 发寒热 昼静夜谵语 如见鬼状 昏塞涎响 牙关紧急 瞑目不知人 病势危困 经水方来 病作而经止 热入血室症 外感邪热入于血室 血室瘀热上扰神明 望诊:面色无华 舌质红 舌苔薄黄 闻诊:言语不清 问诊:寒热交替 昼夜症状差异 切诊:脉浮数或弦数
伤寒热入血室
查看详情 →
患者午后寒热复发,受凉停药后病情反复,有汗不解,大便溏薄,口干不欲饮,胸闷不舒,微咳,咳时牵引腹痛。舌质光,苔薄腻,脉弦小而滑。中医诊断为脾阳胃阴二虚,余邪留恋少阳,太阳荣卫不和,邪在半表半里,正虚夹实。
脾阳虚胃阴虚少阳证半表半里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