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胃脘胀痛4年余,饥饿及情绪波动时尤甚,烧心泛酸,纳差恶食生冷,胃中有凉感,体倦乏力,大便时干不爽、时色黑。舌体稍胖大,质稍澹,苔稍白腻,脉弦。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证属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病机为脾虚中寒,肝郁气滞,寒凝血瘀。
寒凝血瘀胃脘痛脾胃虚寒肝胃不和
查看详情 →
男性,46岁,头痛,项强,恶心,呕吐,谵妄,病程短。中风,病因病机为血瘀水饮互结。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血压164/90mmHg,视盘水肿,脑膜刺激征(+),下肢腱反射亢进。
中风高血压肝肾阴虚风火痰水瘀
查看详情 →
患者33岁女性,主诉月经淋漓不断,病程3年。崩漏,辨证气虚血瘀。舌淡苔白,脉弦。症状包括经血量多或少,血色淡红而稀,乏力,腰酸,小腹坠胀,口干而不欲饮。
气虚血瘀崩漏腰酸乏力小腹坠胀
查看详情 →
患者55岁,女性,反复纳差、乏力1年余。面色不华,神疲易倦,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血压160/110mmHg,肾功能异常,血肌酐388μmol/L,血红蛋白96g/L。中医诊断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兼浊毒内停。病机为脾虚运化失司,肾虚气化失常,浊毒内停。
肾虚血瘀慢性肾衰竭脾肾亏虚气血不足
查看详情 →
患者59岁,男性。右下肢臁部溃疡,疮面红肿、肉色暗红、滋水淋漓、脓腐甚多,局部瘙痒剧烈。病程十年,反复溃烂,经手术及多治疗无效。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正气已虚,湿热下注,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臁疮湿热下注
查看详情 →
女,37岁,胃胀、胃痛7年余。痞满,肝胃不和,乘脾犯胃,健运失司,胃失和降。舌质澹,苔薄黄,脉沉数。胃胀、胃痛,饮食后加重,夜间泛酸,胃痛放射至左肩胛骨,易生气,不敢进食生冷,腰背酸困,嗳气,眠差。
血瘀胃痛胃胀肝胃不和
查看详情 →
患者25岁,女性。主诉便血,大便中夹黏液,血色鲜红与暗红杂见。病程1年。中医病名溃疡性结肠炎。证型脾虚湿热。病因病机脾虚湿热误治,伤及肠络出血。面色苍白,舌脉如前。神疲乏力,纳少,泄泻。脉细无力。
气滞血瘀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脾功能弱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1岁,女性。主诉发热、咳嗽、咯黄痰。病程未明确提及。中医病名为肺脓疡,证型为痰热蕴肺。病因病机为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痈破脓溃。望诊未提及。闻诊未提及。问诊提示发热、咳嗽、咯痰。舌象示苔薄舌质偏红或偏淡红,脉象为小滑或小。切诊提示脉象小滑或小。
肺脓疡痰热蕴肺
查看详情 →
药对鸡血藤、雷公藤,鸡血藤性温,归肝、肾经,功效活血舒筋,养血调经;雷公藤性凉,归心、肝经,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药对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骨痿弱,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效。药对鸡血藤配雷公藤可减其苦寒之性,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药对澹附子、桂枝,澹附子大辛大热,归心、脾、肾经,功效回阳救逆,温肾暖脾;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药对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脾肾阳虚之证,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药对茯苓、薏苡仁,茯苓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健脾渗湿,宁心安神;薏苡仁性凉,归脾、胃、肺经,功效健脾渗湿,除痹清热。药对用于脾虚湿盛,水肿,风湿痹痛,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消肿之效。
气滞血瘀风湿痹痛气血不足脾肾阳虚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59岁,女性。主诉间断上腹部隐痛十多年,近几个月加重,伴胃部发堵、腹胀、喜按、畏寒、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周身乏力、恶闻人声。面色萎暗,舌苔薄白,舌边稍暗,脉细弦兼沉。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证属气滞血瘀兼有虚寒。望诊见面色萎暗,舌象薄白、舌边稍暗。闻诊见声音低微。问诊见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恶闻人声。切诊见脉细弦兼沉。
气滞血瘀胃脘痛虚寒肝郁犯胃
查看详情 →
刘某,女,30岁。腹痛,脓血便,每日4~5次,腹胀,怕冷,月经后期,痛经。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肠镜见升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糜烂及溃疡。
气滞血瘀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脾肾阳虚
查看详情 →
女,25岁,左胯、右臂及右大腿外侧出现红肿硬块,疼痛拒按,高热恶寒,不思饮食,体温40℃,口干不欲饮,便秘溲赤,面色潮红,舌苔淡黄,脉浮数,诊断为流注,辨证为毒热壅遏,气血瘀滞。
气血瘀滞流注毒热壅遏舌淡黄
查看详情 →
64岁女性,发作性左臂麻木伴短暂性视力丧失4个月,舌体胖略黯具齿痕及薄白苔,脉沉弦迟,血总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显著升高,右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血瘀致脉痹。
血瘀短暂性脑缺血脉痹脾肾气虚
查看详情 →
患者56岁,男性,主诉咳血量多,其色鲜红。咳痰黏稠,痰色黄白相兼,潮热盗汗,手足心热,面颧潮红,形体消瘦,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质暗红少苔而干,脉细数。中医诊断肺肾阴虚。病因病机为肺阴亏耗,不能下滋于肾,肾水亦亏,虚火上炎,灼伤血络,致咯血。望诊见面色潮红,舌质暗红少苔。闻诊未提。问诊包括咳血、咳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形体消瘦、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切诊见脉细数。
肺肾阴虚咳血肺热虚火
查看详情 →
患者35岁,女性。主诉肠梗阻术后伤口化脓不愈合,粪便从腹部伤口漏出。体质消瘦,骨瘦如柴,纳少便溏,精神疲惫。中医诊断肠痈。病机为气血两虚,脾不健运,不能生肌敛疮。望诊见消瘦体型,舌象未提及。闻诊无特殊描述。问诊提示纳少便溏,精神疲惫。切诊未提及脉象。
肠痈气血两虚脾不健运纳少便溏
查看详情 →
程某,女,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更甚,大便黑褐色柏油样,吞酸,纳呆,面色苍白,神疲体倦,乏力。中医病名胃痛出血证,证型气滞血瘀,病因病机瘀血停滞。舌质紫黯,有瘀点,苔黄燥,脉细涩。
气滞血瘀胃痛出血黑便面色苍白
查看详情 →
顾某,男,27岁。上腹部疼痛、呕吐、泛酸2年余,加重2天并吐咖啡样物2次。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脉细濡缓。胃阳虚弱。胃幽门窦溃疡。慢性胃炎。病程缠绵,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输布,中焦失于健运,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胃溃疡脾胃虚弱胃阳虚弱
查看详情 →
患者30岁,男性。主诉脘痛16个月,作止无常,伴吐血,色鲜紫夹杂有块。病程较长,有反复发作史。中医诊断为呕血。证型属气滞血瘀络损。舌正红,右侧有紫点,苔白。脉滑数。症状包括上脘温热、嘈杂、热气上冲,血后伴头晕、心悸、胸闷。
血瘀络损呕血劳力气滞脉滑数
查看详情 →
患者34岁,男性,主诉发热、咳嗽、脓痰腥臭、自汗、口渴、便秘、尿赤。体温40.6℃,精神不振,呼吸稍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右部尤甚。中医辨证为热壅肺络,血瘀成痈。病因为肺热壅盛,瘀阻肺络,痰热蕴结成痈。
血瘀成痈肺化脓症热壅肺络肺热宜散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19岁,男性。主要症状为全身乏力明显,活动后心悸,面色少华。病程自2012年4月10日起。中医病名肾虚,证型肾虚。病因病机为肾虚所致。望诊见舌质澹、苔薄白。闻诊未提及。问诊描述乏力、心悸、面色少华。切诊见脉细虚。
血瘀再生障碍肾虚气虚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