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32岁,女性。主诉经期延后一年,经色澹红,质地粘稠,白带量多,质粘腻,体倦乏力。舌澹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滑。中医诊断脾虚湿困,胞脉阻滞。
脾虚湿困经期延后胞脉阻滞白带粘腻
查看详情 →
易某,男,49岁,哮喘,肺气不肃,肾气不纳,脾失健运,舌质澹红有齿印,苔薄白而润,脉弦小,手有冷感。赵某,男,48岁,喘证,肾虚,脉沉细,舌苔薄白,质澹。杨某,女,60岁,喘嗽浮肿,肾虚火衰,脉沉细无力,舌苔白滑,涎液满口。张某,女,46岁,咳喘、胸痛,肺失宣化,脾失健运,肾失降纳,舌质澹红,苔薄黄而腻,脉弦小带滑。唐某,女,7岁,咳喘,素质虚弱,面色苍白,舌质澹红苔薄白而润,脉细弱。
哮喘肾气不纳肺气不肃脾失健运
查看详情 →
患者形质瘦小,面色近紫,产后年余,经水不通。呕吐,手指麻痹,挛拳不能伸展,声音哑小,哕不出声。中医病名妊娠恶阻。证型脾虚湿困阻气机。病因病机脾虚湿困阻气机。望诊面色近紫,形质瘦小。舌象未提及。闻诊声音哑小。问诊呕吐,手指麻痹,挛拳不能伸展,哕不出声,经水不通。切诊脉象未提及。
脾虚湿困妊娠恶阻脾胃虚弱
查看详情 →
64岁女性,主诉食后胃胀、反酸、嗳气10余年,喜温,便前腹痛,便溏,日一行,乏力,不易入睡。舌淡红,苔薄白,齿痕,脉沉滑无力。中医诊断胃痛,证型肝气犯胃。
脾虚湿困肝气犯胃胃气上逆
查看详情 →
患者37岁,男性。头晕2月余。形体肥胖,头晕,项强,手心热,纳食尚可,睡眠梦多,大便偏软,小便稍频。舌暗澹,苔白腻。脉沉滑,右手反关。中医病名眩晕,证型脾虚湿困,清阳不升。病因病机脾虚湿困,清阳不升。望诊舌暗澹,苔白腻。闻诊未提及。问诊头晕、项强、手心热、睡眠梦多、大便偏软、小便稍频。切诊脉沉滑,右手反关。
眩晕脾虚湿盛手心热便溏
查看详情 →
男,46岁,胃酸多,胃痛,肩背痛,吐酸,大便近燥,饮食尚正常,忌生冷甜食。慢性胃炎。外感风寒,内伤饮食,脾胃虚弱,气滞湿阻。面色正常,舌苔薄白,脉缓。
脾虚湿困慢性胃炎寒邪侵袭胃气上逆
查看详情 →
女,29岁。月经错后10~15天,经色澹夹紫块,经前胸胁、乳房胀痛,心烦易燥,腰脊胀坠,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肢体倦怠,胃纳不振。脉虚细,舌淡嫩,苔白。血虚气滞,肝失疏泄,脾虚湿困,运化失常。
脾虚湿困月经错后血虚气滞肝失疏泄
查看详情 →
患者58岁,男性,主诉头痛、眩晕10年,近半年发作频繁,伴下肢浮肿,近1个月病情加剧。头痛、眩晕频发,下肢浮肿明显,颜面浮肿,面色晦暗,神疲倦怠,四肢乏力颤抖,步态不稳,腹胀纳少,梦多,口干不欲饮,小便短少不畅,大便秘结,舌胖苔白腻,脉弦大无力。血压230/120mmHg,尿蛋白(++)。辨证为阳虚湿阻,气机运化不畅,升降出入失常。面色晦暗,舌胖苔白腻,脉弦大无力。
脾虚湿困高血压脾肾阳虚气机阻滞
查看详情 →
男性,34岁,腹泻腹痛,大便每日2~3次,伴胃脘不适,下肢乏力,口干,时有烦急。舌体胖大,瘀暗,脉细滑。
脾虚湿困腹泻腹痛胃脘不适下肢乏力
查看详情 →
患者36岁,女性。主诉反复口腔溃疡,月经前后发作,伴低热、睡眠饮食欠佳,病程四年,每月持续20天。性情急躁,嗜食辛辣。面色㿠白,形体瘦,舌淡苔白腻,脉缓。口腔粘膜及舌面、舌下见灰白色溃疡面。证属脾虚湿困,清气不升,口窍失濡。
脾虚湿困口疮清气不升阴虚内热
查看详情 →
65岁女性,主诉胃病发作3次,左上腹气上冲作痛20余天,右上腹胁下及右背、左胁均痛,纳呆,口干,尿黄。舌中黄,脉弦。中医诊断未明确记载病名与证型。望诊见舌中黄,闻诊未提及,问诊见纳呆、口干、尿黄,切诊脉弦。
脾虚湿困胃病发作肝气郁结肝胆湿热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25岁。主诉鼻出血,持续20年,近来发作频繁。舌象薄苔,尖红,脉实,后转细。鼻腔左侧立特氏区糜烂,有血痂,无活动性出血。病程长,症状反复,伴有疲乏、睡眠差、食欲失旺。中医病名鼻衄,证型未明确提及,病因病机可能与肺热、肝火、阴虚有关。四诊信息包括舌尖红、薄苔、脉实或细,鼻腔局部糜烂,疲乏无力,睡眠障碍。
脾虚湿困鼻衄肝火上炎阴虚内热
查看详情 →
患者36岁,男性。主要症状包括肝功能异常、神疲肢软、乏力纳差、食后饱胀、矢气多、胁肋及背胀痛、肝肋下触及、大便初硬后溏。舌质淡、苔白,脉弦。中医病名为肝炎,证型未明确提及。病因病机未明确描述。望诊见舌质淡、苔白。闻诊未提及。问诊包括肝功能异常、乏力、纳差、胀痛等。切诊见脉弦。
脾虚湿困病毒性肝炎肝血不足肝气郁结
查看详情 →
5岁男童,咳嗽、腹泻,病程未明。咳嗽痰稀,大便溏,日3次,口不渴,食纳少。舌质澹红,苔薄白,脉小弱。病因感寒,病机为脾虚气弱,抵抗力低,易感邪致咳泻。精神疲乏,舌象澹红,苔薄白,脉小弱。
咳嗽腹泻脾虚气弱湿困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3岁,女性。主诉发热2月余。发热表现为上午体温正常,下午体温37.2~37.5℃,伴头痛、咳嗽、喷嚏、无汗、怕冷、头昏蒙、乏力。舌边齿痕,苔白腻,脉滑缓。中医诊断为脾虚湿困,郁而发热。病因病机为脾虚湿困,湿邪郁而化热,湿邪蒙蔽清窍,困阻脾阳,阳气不达,故发热不甚,头昏蒙,乏力。
脾虚湿困内伤发热湿邪困脾头昏蒙
查看详情 →
脾胃病 脾虚胃弱 痰瘀互结 阴阳失衡 脾主运化 胃主通降 脾阳不振 胃阴不足 精微不化 水湿聚痰 气机失调 寒热错杂 正虚邪实 阴阳偏盛 阴阳失衡 气血生化不足 升降失司 痰阻气滞 精微不归正化 气机升降枢纽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劳倦 气血阴阳失调 脏腑功能失调 五脏俱损 五脏俱荣 甘辛化阳 酸甘化阴 中气不立 阴阳相生 调和对立统一 本虚标实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脾胃病脾阳不振胃阴不足痰瘀互结
查看详情 →
47岁女性,主诉耳源性眩晕多年,近加重。主要症状包括眩晕、吐痰、不思饮食、食则恶心欲吐、大便溏、白带多。中医病名为耳源性眩晕,证型未明确提及,病因病机未详细描述。舌象未提及,脉象未提及。
脾虚湿困耳源性眩晕痰湿中阻脾胃虚弱
查看详情 →
患者7岁,男性。全身皮肤红疹湿烂流水,边缘结黄痂,瘙痒有抓痕,大便干,小便黄,口渴思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中医诊断湿疮,辨证湿热浸淫,后转为脾虚湿困,最终辨证脾胃虚弱。
脾虚湿困湿疮湿热浸淫脾胃虚弱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56岁。主诉腹胀、尿黄、目黄半月余。中医病名黄疸,证型血瘀血热、脾虚湿困。主要症状包括腹胀、尿黄、目黄、皮肤瘙痒、大便次数多、胃脘振水声。舌质暗,苔黄,舌下脉络增粗延长,脉弦数。病程半月余。病因病机为血瘀血热、脾虚湿困。四诊信息包括舌象、脉象、皮肤瘙痒、尿黄、大便情况、胃脘部症状。
脾虚湿困黄疸血瘀血热
查看详情 →
患者28岁,男性。主诉背如负重,伴有头晕、视物模糊、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大便稀溏。既往有腰痛病史。舌苔白根腻,脉滑缓。诊断为脾虚湿困,阻于膀胱之络。
脾虚湿困背重如负湿困膀胱头晕瞀冒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