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不振,喜暖恶寒,阳气久伤。左胁之旁有形征,五积六聚。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沉迟。病因属食物不节,伤及脾胃。病机为脾阳不足,肝木乘脾,中焦寒凝气滞。
脾阳不振肝木侵五积六聚喜暖恶寒
查看详情 →
患者28岁,女性,主诉齿龈出血、鼻出血、四肢紫癜4年。体征见身体衰弱,营养不良,面黄消瘦,上下肢内侧有多处紫斑。诊断为肌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虚型。面色萎黄,舌象未提及,脉象未提及。患者有妊娠,自觉头晕、失眠、体重减轻,食欲不良,大便每日1次,恶心、呕吐。病史中有细菌性痢疾史,血小板减少,多次住院及输血。诊断为脾虚型肌衄。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虚型
查看详情 →
女,48岁,消瘦,心烦,口渴引饮,善饥嗜食,疲乏无力,小便频数,大便干燥,头晕,睡眠不好。脉沉细数,舌质红,无苔。证属肺肾阴虚,中焦蕴热。
消渴肺肾阴虚真阴不足阴虚阳亢
查看详情 →
患者,女,44岁。月经不调,性情急躁,头晕耳鸣,心悸怔忡,面部烘热,颜红耳赤,汗出身冷,腹胀,眼干视物不清,关节疼痛。舌绛苔白,脉沉细略弦。中医病名属绝经期症候群,证型为肾阴虚,病机为肾阴不足,肝阳失藏,心肾不交,水不涵木。
绝经期症候群肾阴虚肝阳上亢心肾不交
查看详情 →
14岁患者,主诉双侧腮腺反复肿胀,病程长达七八年,每月发作2次。腮腺肿大坚硬,压痛,开口受限。舌红绛无苔有刺,脉细而有劲。中医诊断为腮腺炎,证型属阴虚火旺,病因病机为久病伤阴,虚火郁结。体征见腮腺肿大、淋巴结肿大,舌象红绛无苔,脉细而有劲。
腮腺炎阴津不足肝火上炎淋巴结肿大
查看详情 →
患者26岁,女性,消谷善饥2年余。形体消瘦,口干思饮,心悸,失眠梦多,乏力。舌红,苔薄白,脉细滑。中医病名为消渴,证型为阴虚内热,胃燥失和。病因病机属阴虚内热,胃燥失和。舌红、苔薄白、脉细滑为四诊特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阴虚内热胃燥失和口干思饮
查看详情 →
患者消中善食,日进高粱数次,食过即昏昏嗜卧,或时作酸作甜,或时梦交稍泄,或则经日不饮,或时引饮不辍。声音浊而多滞,形虽肥盛,色苍而肌肉绵软,脉六部皆洪滑而数,右关特甚,两尺亦洪滑而按之少神。中医病名消渴,证型肾气不充,痰湿挟阴火泛溢于中。病因病机肾气不充,痰湿挟阴火。舌象未提及,面色苍,脉洪滑数。
消渴肾气不充痰湿阴火
查看详情 →
患者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脘胀肠鸣,泛吐。舌苔薄白,脉象沉迟而涩。寒客阳位,阴邪充斥,厥气横逆,食滞互阻,脾胃运行无权。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迟而涩。脘闷作胀,不能饮食。脾不健运,胃不流通,肝气拂郁,寒滞未尽。
胸痹寒滞脾胃虚寒肝气郁结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65岁,主诉饮食增多、善饥、口干舌燥、渴欲多饮、大便干结。脉象沉实,舌苔黄燥。中医诊断中消,病机为胃家实火,证型属阴虚内热。
中消胃家实火阴虚津亏
查看详情 →
女,49岁,牙痛,头晕,纳少。肝郁火上蒸证。舌红,苔黄,脉细弦。
牙痛肝郁火上蒸头晕纳少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46岁,男性。主诉胃脘痞满,饱胀不舒6年,加重2周。病程6年,食后尤甚,体倦乏力。中医病名胃脘痞胀,证型脾胃中虚,病机脾胃中虚,运化失职。舌象全舌澹黯,苔薄白。脉象双脉沉弦。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中虚胃缓无力运化失职
查看详情 →
55岁男性,胃痛多年,痛连背部,大便秘结,舌苔根中白腻,中间少苔,脉两脉沉细。中医病名胃脘痛,证型阳虚寒凝,病因病机中阳不足,寒自内起,气化失调。望诊舌苔根中白腻,中间少苔;闻诊未提;问诊胃痛多年,痛连背部,大便秘结;切诊脉两脉沉细。
胃痛中阳不足寒自内起气化失调
查看详情 →
患者31岁,女性。外阴溃疡、口腔溃疡、血尿、蛋白尿、全身乏力,月经期症状加重。外阴溃疡不痛不痒,解小便时刺激痛,尿频尿急,小便不畅,乳房胀痛,经前腹痛,疲劳乏力,月经量多有紫红血块,肛门坠胀,便干尿黄,右肾囊肿。舌暗淡,苔白滑略黄,脉沉细弦无力。辨证属肝肾阴虚,毒热内伏。
外阴溃疡白塞氏病肝肾阴虚毒热内伏
查看详情 →
6岁女性患者,发热、呕吐1天。腹部不适,恶心呕吐2~3次,吐胃内容物,大便偏干,胃纳不思。舌质正红,舌苔白腻。体温38.0℃,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咽部充血不显,扁桃体I度肿大,心肺(-),腹软无压痛。诊断为感冒(夹积)。辨证为外感风寒,夹积伤中,卫表失宣,胃失和降。
感冒夹积风寒夹积胃失和降
查看详情 →
患儿3岁,纳食不香,肚部膨大作胀,腹痛窘迫,大便溏薄,入睡盗汗。舌质澹红,苔色白腻,虎口纹紫暗。饮食不节,嗜食瓜果香甜、甘肥滋腻。脾胃内损,升降失司,积滞于中。病程未明。中医病名属疳积,证型属食积,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过食甘肥生冷,阻滞不化,胃失消纳,脾不输化。
食积疳积脾胃虚弱升降失调
查看详情 →
患者24岁,女性,主诉面部、上胸部痤疮,病程较长,曾服用中西药物及外用药无效,伴月经紊乱。舌象未提及,脉象未提及。中医病名为痤疮,证型未明确,病因病机为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相对增加,皮脂腺分泌旺盛。
痤疮月经不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
查看详情 →
5岁女性患者,纳呆纳差、大便干结一月。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病属纳呆,辨证为胃腑热甚、受纳失职。患儿好动,喜食生冷,病情发展近一月,大便几日一行。
纳呆胃腑热甚大便干结舌红减轻
查看详情 →
患者女性,42岁。主诉胃脘闷胀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0天。主要症状包括胃脘闷胀、膈下痞塞支满、嘈杂不适、似痛非痛、空腹则饥、食后胀满、纳食量少、肠鸣辘辘、口苦口粘、身重困倦、月经量少有瘀块、大便不畅。舌质澹暗,舌苔厚腻,脉沉弦而滑。中医诊断为胃脘痞胀,证型为胃热脾寒,寒热夹杂,痰湿内阻。
胃热脾寒寒热夹杂痰湿内阻胃阴不足
查看详情 →
患者年近五旬,有吸烟习惯。双目失明,神思不爽慧,动作不省记。舌无苔而干晦,脉微细无神。中医诊断为暴盲,证属心阴受伤,神思昏乱。病因病机为误服姜、附子等毒烈药物,致阴精受损。望诊见舌干晦,闻诊未提及,问诊见神思不爽,切诊脉微细无神。
暴盲心阴伤阴精不足
查看详情 →
六十七岁男性,噎膈证持续五六月,饮水亦难下。脉弦长有力,右部尤甚。辨证为冲气上冲过甚,迫胃气不下降。舌象、面色、声音、气味未提及。病史中提及症状逐渐加重,饮食困难。
噎膈证冲气上冲胃气不降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