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不足+气滞血瘀

杨某,58岁,男性。主诉心前区疼痛,呈抽撕样,每日有小发作,每周有2~3次大发作。胸痹。舌质红,舌苔未详。脉沉,略弦细。病程六七年。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纤颤。二诊脉象沉细而促,三诊脉略细,已不促。舌质略红,舌苔根部略白。心律曾不齐,后恢复正常。
气滞血瘀心阳不足胸痹
查看详情 →
患者36岁,女性。主诉双膝关节疼痛、红肿发热,累及双踝、腕关节,病程1个月。中医诊断为痹证。证属湿热之邪入侵,痹阻关节经络。望诊见面色无华,舌红,苔黄。闻诊未提及。问诊见口干喜冷饮,食少纳呆,大便溏,排便不爽,乏力,动则心悸气短。切诊见脉滑数。
气滞血瘀心阳不足风湿热痹湿热内蕴
查看详情 →
患者61岁,男性,主诉胸骨后刀割样疼痛频发四日,胸闷气促,得饮则作恶欲吐,大便三日未解。舌苔白腻,脉小滑。中医诊断为阴乘阳位,清阳失旷,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舌象苔白腻,脉象小滑。病程四日。
气滞血瘀心阳不足胸痹痰饮内停
查看详情 →
患者72岁,男性,阵发性胸闷憋喘3年余,加重3天。胸痹心痛病,痰浊雍盛证。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涩弦滑。阵发性胸部闷重,体力活动后憋喘加重,行走乏力,心前区一过性刺痛,肩背部放射痛,怕冷,腰背部酸痛,阴雨天加重,咳嗽咳痰,痰多色白清稀,纳呆,小便清长,大便稀。
心阳不足气滞血瘀胸痹心痛病痰浊雍盛证
查看详情 →
58岁女性,发作性心慌胸闷9个月余,伴气短乏力、畏寒怕冷、纳差乏味、睡眠欠佳。素日劳累思虑过度,心情郁闷,嗜食辣甜,绝经6年。心率76次/min,律不齐,24h动态心电图示室早12400次。中医诊断为胸痹心悸,证型为心脾气虚,瘀阻心脉型。病因病机为劳累过度,损伤心脾,气血乏源,气滞血瘀,痰湿内生。
心阳不足气滞血瘀心脾两虚瘀阻心脉
查看详情 →
患者女性,48岁。胸部憋闷,心慌气短,心绞痛,痛时有恐惧感,被迫体位,连脖子也不敢移动。舌质澹,脉细弱。中医诊断为胸痹、真心痛。病因为心气心阳不足,气滞血瘀痰凝。
心阳不足气滞血瘀冠心病胸痹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岁,男性。主诉面色青紫、口唇发绀、气喘抬肩、杵状指、爪甲青黧、心率增快、舌紫暗、精神躁扰不宁、指纹粗青达命关。中医病名未明确,证型未明确,病因病机未明确。望诊见面色青紫、舌紫暗、指纹粗青达命关。闻诊未提及。问诊见气喘、精神躁扰、杵状指、心率增快。切诊见心率130次/分,呈奔马律。
心阳不足气滞血瘀法洛四联症心功能不全
查看详情 →
71岁女性,反复心悸10余年,加重4天。心悸、气短、胸闷、身软乏力、眠差、口干、易咳嗽、痰多色白、颜面双下肢浮肿。舌澹,苔薄腻,脉沉细弱数。中医诊断胸痹,证型为气阴不足,心阳亦虚。病机为心气不足,心血不畅,心失所养,阳虚水液失运,痰浊内生。
胸痹气阴不足心阳虚痰浊内生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60岁,男性。主诉心悸、气短、急躁易怒、夜寐多梦、心前区闷痛、刺痛、右侧肩胛区酸痛。病程4年,近1个月加重。中医诊断厥心痛,证型气滞血瘀。面色青黄,口唇青紫,舌隐青、苔薄白,脉沉涩。既往史示纳可,口干不欲饮,二便正常。辅助检查示心电图心肌缺血。
气滞血瘀心肌缺血心阴不足心阳独亢
查看详情 →
患者46岁,女性。反复头痛30余年,发作频繁10年。前额头痛,颈腰椎及背部酸胀不舒,右上腹部偶有隐痛,口苦、食少馨味。脉细数。中医诊断为头痛(阳明头痛)、眩晕(气滞血瘀)、心痹(心阳不足)、脘胁痛(肝气郁滞,肝胃失和)。证型为肝郁化火,热入阳明经络,久病气滞血瘀,累及脏腑经络。病因病机为肝郁化火,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心阳不足头痛眩晕
查看详情 →
28岁男性,阵发性心慌1个月,乏力,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暗红,舌澹红,苔薄白,脉沉细涩。中医诊断心悸,证型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心阳不足心悸气阴亏虚
查看详情 →
患者42岁,男性,主诉恶寒、心悸5天。中医病名属心系疾病,证型为心阳不足,寒凝血瘀。望诊见舌质红绛,边有瘀点;舌苔薄白。闻诊未见特殊。问诊见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偶有恶寒,四肢欠温,疲乏无力,食纳较差,大便溏薄。切诊见脉迟缓偶有结代,脉弦缓。
心阳不足寒凝血瘀心悸胸闷四肢欠温
查看详情 →
77岁男性,主诉早搏病史1年,近1个月出现慢房颤,入夜心率32次/min,胸闷、头晕、动则气促,夜寐多梦早醒,畏热。脉左寸弱,左关弦而小迟,舌红苔薄黄、中有剥苔。中医诊断心悸,辨证气阴不足,气滞血瘀。
心阳不足气滞血瘀心悸气阴不足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30岁,男性。主要症状为胸胀闷而痛、气短、心慌、咳嗽、全身及目睛发热、口干口苦、疲乏无力、小便黄。病程1年半。中医诊断为胸痹,证型为痰热壅阻,气滞血瘀。舌红、苔薄微黄,脉沉细。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Ⅲ级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缺血性改变。
心阳不足胸痹痰热壅阻气滞性瘀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48岁。主诉心悸、胸闷、气短加重7天,病程4年。中医病名为心悸,证型为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舌质澹红色,苔薄白,脉沉细。心率78次/分,心律整。病机为气阴两虚,心失所养,气虚心阳不足,心肾不交。
气滞血瘀心阳不足心悸气阴两虚
查看详情 →
患者女性,46岁。反复头痛30余年,发作频繁10年。前额头痛,颈腰椎及背部酸胀,右上腹隐痛,口苦、食少。脉细数。肝郁化火,热入阳明经络,久病气滞血瘀,累及脏腑经络。心脉痹阻,胸闷气憋,气血不畅致晕厥。中医诊断为头痛(阳明头痛)、眩晕(气滞血瘀)、心痹(心阳不足)、脘胁痛(肝气郁滞,肝胃失和)。
气滞血瘀心阳不足头痛眩晕
查看详情 →
患者59岁,男性。主诉胸闷痛7年,加重月余,夜间胸痛明显,双下肢浮肿。舌胖暗苔白,脉沉弦数。辨证为胸痹,证型属气虚、气滞血瘀、心阳不足。病因病机为心阳不足,气滞血瘀,心脉瘀阻,气不化水致水肿。舌胖暗红苔白,脉弦细。心率98次/分,血压120/80毫米汞柱,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气滞血瘀心阳不足胸痹心悸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81岁,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3年余,加重6个月。中医病名包括心悸、泄泻,证型为心阳不足、脾肾阳虚。病因病机涉及病久体虚、正气不足、脾胃湿邪困阻。望诊见舌暗有瘀斑,苔白腻,形体消瘦。闻诊未提及。问诊见头晕乏力、盗汗、四肢厥冷、口干纳呆、腹胀腹泻、里急后重。切诊见脉细弱。
心阳不足气滞血瘀脾肾阳虚湿热内蕴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57岁。四肢麻木凉困,剧烈疼痛,夜难成眠,痛时发凉,暖则稍减。左下肢潮红,抬高苍白,下垂黯紫,左第2、4趾尖干性坏死,其他足趾黯紫,趾甲干枯不长,肌肉萎缩,汗毛脱落,左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浅静脉炎,形体消瘦,腰背痛,小便清长,面色青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细。中医病名脱疽,证型阳虚正亏,脉络瘀阻。病因病机为阳虚寒凝,气血瘀阻,经络不通。望诊面色青黑,舌质淡,苔薄白。闻诊无特殊。问诊包括四肢麻木、疼痛、温度异常、肌肉萎缩、汗毛脱落、小便清长。切诊脉沉迟细。
心阳不足气滞血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阳虚正亏
查看详情 →
王某,男,52岁。突发胸闷,心前区疼痛。高血压病史5~6年。真心痛,胸痹。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苔白腻,舌下静脉曲张。脉虚弦而迟。神清,肢体活动可,心率56次/分,心音轻稍弱,心律齐,偶有早搏。BP:160/90mmHg。心电图示急性膈面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气滞血瘀心阳不足胸痹心脉痹阻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