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血瘀

患者23岁,女性,月经3月未来潮,腹胀疼痛,小腹硬,拒按,流血时多时少,坠胀难受,食欲减少。面色青,舌色紫,腹部拒按,大如箕,脉沉弦涩。末次月经去年12月中旬,病史为经期随夫运货,拉车于旅途,自此月经停止。病因病机为经期用力太过,感受冬候严寒,导致寒凝血瘀。中医病名石瘕,证型属寒凝血瘀。
寒凝血瘀妊娠石瘕血瘀
查看详情 →
39岁女性,主诉小腹疼痛,阵发性加剧,伴尿频、腰痛、白带多色白、盗汗。病程自1978年12月8日术后开始,持续至1979年4月。中医病名盆腔炎,证型寒凝血瘀,病因病机寒凝肝脉,瘀血疼痛。望诊见舌质暗,舌苔薄或灰白,舌体胖有齿印。闻诊未提及。问诊包括小腹疼痛、尿频、腰痛、白带异常、盗汗、月经量少、口干、纳食少。切诊见脉沉弱或沉弦软。
寒凝血瘀盆腔炎瘀血疼痛寒热错杂
查看详情 →
患者36岁,男性。肌肤板硬萎缩、关节疼痛1年余。全身皮肤变硬萎缩,面部及四肢皮肤紧贴于骨,不能捏起,面纹消失,张口困难,鼻尖呈鹰嘴样,口唇变薄,手指僵硬如鸡爪样,关节疼痛僵硬,皮肤欠温,纳差,乏力,畏寒。舌质澹暗,苔薄白,脉沉细弦。证属气血亏虚、肌肤失养、寒凝血瘀。
寒凝血瘀硬皮病气血亏虚肌肤失养
查看详情 →
患者,28岁,男性。右足第三趾颜色黑,肿胀疼痛,右小腿皮下潮红疼痛,有小硬结,病程半年。面色微红,口渴稍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干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为脱疽,证型为湿热型。
寒凝血瘀脱疽湿热热毒伤阴
查看详情 →
女,49岁,四肢关节疼痛10年,右手麻木10天。四肢关节疼痛,痛处固定,肢节微肿,晨起双手发僵,右手发麻。舌澹红,苔薄黄,脉弦细。痹证(痛痹)。风寒湿邪侵袭,气血暗耗,正气虚,邪气深伏。
寒凝血瘀痹证痛痹肝肾不足
查看详情 →
15岁女性,痛经半年,经前腰腹隐胀痛,经来当日加重,胀刺痛或酸痛难忍,手足逆冷,恶心出汗,经色暗红有血块,经量稍减,平素易疲乏,大便稀溏。舌澹暗,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为痛经,证属寒凝血瘀。病因病机为经前、经期贪食冷饮致寒湿凝滞冲任胞宫,肾气未充,寒湿损伤阳气,致经来疼痛,手脚发冷,恶心出汗,大便稀溏。
寒凝血瘀痛经肾气未充手足逆冷
查看详情 →
男,70岁,发作性心前区疼痛23年,安静状态下频繁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闷、气短、出冷汗、神倦怯寒。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心阳亏虚、寒凝血瘀。心电图示ST段下移,T波广泛倒置。
寒凝血瘀心阳亏虚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38岁。双膝关节剧痛,遇寒加重,病程3个月。中医病名痹证(寒湿痹),证型寒湿痹,病因病机为感受寒湿之邪,侵犯关节、筋脉,致经络气血痹阻。望诊见舌苔白腻,闻诊未提,问诊见病史及症状描述,切诊见脉沉紧。
寒凝血瘀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
查看详情 →
女,19岁,经行鼻衄,持续6个月。经行量少,色紫黑有血块,腹痛较剧,鼻衄频作。舌边瘀点,苔黄微腻,脉细小弦。诊断为瘀阻气逆,上热下寒,寒凝血瘀于下,气火逆乱于上。
寒凝血瘀经行鼻衄瘀阻气逆上热下寒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30余岁,男性。主诉右后腿自髋至膝腘窝疼痛加重,不能行走,需扶杖弯腰而行,右腿不能伸直,蹒跚不稳。病程近半月,病史一年半。舌苔稍白腻,脉沉细无力。压痛点位于右坐骨神经第一及第二压痛点,直腿高举征阳性。中医诊断为寒凝血瘀之证。
寒凝血瘀右腿疼痛腿痛加剧坐骨神经痛
查看详情 →
65岁男性,发作性胸骨后、心前区闷痛不适,伴心悸气短,病程4年。心音低钝,双肺(-),肝大,肝区压痛(+),双下肢轻度压陷性水肿。舌紫黯,苔薄白润,脉细涩。中医诊断为胸痹,辨证为肾气虚衰,寒凝血瘀,心脉痹阻。
寒凝血瘀冠心病心绞痛胸痹肾气虚衰
查看详情 →
李某,男,38岁。右手无名指麻冷疼痛,手臂酸楚,冬重夏缓;左脚趾紫黑坏死,疮口不敛;右脚趾疼痛紫黯,夜间加剧,遇寒更甚。两脚趾疼痛发冷,肤色紫红,肿胀,夜不安寐。舌质淡,舌苔白腻,脉细濡。证属脾肾阳虚,寒湿凝滞,营卫阻塞,血行瘀阻。病机为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
寒凝血瘀脱疽寒湿凝滞脾肾阳虚
查看详情 →
患者32岁,女性,主诉月经期前3~5天下腹部疼痛3年余,痛时得热则舒,疼痛严重时需药物缓解,月经周期稍延迟,量多。舌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为寒凝血瘀。辨证为寒凝血瘀,病因病机为寒湿之邪伤于下焦,客于胞中,寒凝则血瘀。舌象为薄白,脉象为弦,后诊脉象转为沉细,再转为细。
寒凝血瘀痛经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3岁,女性。主诉经行腹痛10余年,加重3月。病程10余年。中医病名痛经,证型脾肾阳虚,寒凝血瘀。望诊面色苍白,舌澹黯,苔薄白。闻诊无特殊。问诊有畏寒、神疲乏力、经前乳胀、腰酸、小腹空坠、小便清长、大便溏。切诊脉弦细。
寒凝血瘀痛经脾肾阳虚经前乳胀
查看详情 →
女,19岁,痛经3年,经前、经期腰酸乏力,经期延后,月经量少质稀色淡红,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纳呆食少,手足发凉,白带质多稀,面色黄,苔薄白,脉弦紧。中医诊断为痛经,证属寒凝血瘀证。
寒凝血瘀痛经阳虚气血不足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47岁。头痛、畏寒、胸闷、颈部拘紧、右侧肢体筋痛、足底湿冷。病程未明确。中医病名头风。证型寒饮凝滞。病因病机寒饮凝滞,血瘀不畅,水饮上逆,气机不畅。望诊舌略暗红,苔白。闻诊未提及。问诊有受寒病史,否认高血压家族史。切诊脉弦紧,二诊脉弦滑,三诊脉小弦。
寒凝血瘀头痛寒饮凝滞血压偏高
查看详情 →
女性,34岁,经期腹痛20余年,加重6年,经期第1天腹痛,喜温拒按,伴恶心、腰骶酸痛,经血紫暗有血块,量少,月经周期40天,行经8天,中医诊断痛经(寒凝瘀血),病因病机为寒凝血瘀,冲任不调,舌象未提及,脉象未提及,面色未提及,声音未提及,气味未提及,病史包括子宫腺肌症术后,经期症状持续且严重影响工作。
寒凝血瘀痛经冲任不调经血紫暗
查看详情 →
患者女性,36岁。主诉漏血不止。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有力。症状包括头晕心悸,恶寒汗出,漏血色黑量多。中医病名未明确提及,证型未明确提及,病因病机为血证由卫气失固,营血不安,导致血妄行,病由冲任不调,寒、热、气郁、瘀血致经气不利。
寒凝血瘀漏血不止冲任不调卫气不固
查看详情 →
患者38岁,女性。主诉经期小腹疼痛5年,月经推迟10天左右来潮,量少色暗,5天净,经前一天开始小腹疼痛,逐渐加重拒按,伴小腹、二阴、两股内侧胀坠,热敷稍缓,小腹发凉,全身恶寒。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属寒凝血瘀。面色偏胖,舌暗苔白,脉弦。小腹发凉,恶寒,经血量少色暗,瘀血积滞于胞宫、胞络,经血排出不畅。
寒凝血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1岁,主诉痛经2年余,病程较长。主要症状为腹痛甚剧,喜按喜温,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呕吐,月经量少色澹有血块。舌质澹,脉沉细,苔薄白。中医诊断为肝经虚寒,营血不足,经血运行不利。病因病机为寒凝血瘀。
寒凝血瘀痛经肝经虚寒营血不足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