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47岁,男性。主诉为赤白下痢、腹痛、里急后重,病程两个月。中医病名为太阴胀泻,证型为心脾阳虚,寒湿内侵。望诊见舌质澹,苔薄白滑。闻诊未提及。问诊见大便溏泻,上腹部胀满隐痛,肠鸣辘辘,下午及夜晚加重。切诊见脉弦迟而细,时有歇止。
太阴下痢心脾阳虚寒湿内侵腹痛腹胀
查看详情 →
王某,男,46岁。主诉右足趾疼痛,夜间尤甚,伴麻木、发凉,喜热恶寒,有时气短。病程13年。中医病名脱疽,证型阳气虚弱,气血瘀滞。望诊舌紫,闻诊未提,问诊有麻木、疼痛、恶寒、气短,切诊脉弦细。
脫疽肾氣不足寒濕侵襲氣血瘀滞
查看详情 →
男,69岁,主诉胸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头晕,病程未明确。中医病名肺癌,证型痰火蕴结、痰热。舌象苔黄腻,舌中部有裂痕,脉滑数。辨证为痰火蕴结、痰热,病因病机为痰热内蕴。
肺癌痰热胸痛咳嗽
查看详情 →
女,右乳房下不适,右胁下疼痛,胸闷气短,咽部异物感,口干口苦,心慌,下午低热,寐差易醒,大便稀,日3~4行。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滑。肝郁脾虚,中阳不足证。胁下疼痛,胸闷气短,咽部异物感,口干口苦,低热,寐差,便溏。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滑。
右胁痛胸闷气短口苦口干低热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未提及,性别未提及。主诉鼻流清涕、打喷嚏、恶寒、周身酸楚乏力、咽干、咳嗽、有痰。病程短。中医病名属外感病。证型为外感风邪,燥气伤肺。病因病机为外感风邪,燥气伤肺。望诊面色微红,舌苔白。闻诊鼻音重。问诊有鼻流清涕、打喷嚏、恶寒、周身酸楚乏力、咽干、咳嗽、有痰。切诊脉浮略数。
风寒感冒风邪犯肺肺卫失和痰热壅肺
查看详情 →
59岁,中风后遗症,左侧肢体拘挛疼痛、凉麻不适,病程数年。舌质稍暗,苔白,脉弦。中医诊断为中风后遗症,证型属气血瘀阻,病机为瘀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中风后遗症肝血不足筋脉失养风寒留滞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61岁,男性。主诉鼻出血,病程较长。中医病名鼻衄,证型阳明燥实、迫血妄行。病因病机为阳明燥热壅塞,悍热上攻。望诊见鼻翼红赤,口焦唇燥,舌红,苔黄燥厚。闻诊未提及。问诊见未大便,小便点滴。切诊脉细数,沉按有力。
阳明燥实迫血妄行肺热亢盛大便不通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38岁,男性。主诉阴茎萎缩,渐缩入腹,多眠多梦,心悸,大便溏而不畅,小便时尿液顺阴囊皮而下。中医病名属阴缩,证型为心肾俱虚,痰热内郁。望诊见舌边尖红,苔薄腻微黄。闻诊未提。问诊见症状描述及病史。切诊脉沉滑微数而无力。
阴缩心肾俱虚痰热内郁心悸
查看详情 →
黄某,45岁,胃部胀闷不适,呕吐,吐出食物和黏液,嗳气,胃中发热,口干,大便干结,失眠,烦躁。体瘦,面黄无华,舌苔薄黄、中部略厚,脉弦细。中医病名胃脘痛,证型痰热郁结,肝胃失和,脾阴不足。主要症状包括胃部胀闷、呕吐、嗳气、胃热、口干、便秘、失眠。病程3年。
胃神经官能症肝胃失和脾阴不足痰热郁结
查看详情 →
患者35岁,男性。主诉二月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逐渐加重。巩膜黄染,胸闷胁痛,口干肤痒,纳谷不佳,大便不畅,小溲黄赤。脉弦细,舌质微红,苔薄白。辨证为湿热熏蒸,腑气不通。
急性黄疸湿热熏蒸腑气不通胸闷胁痛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26岁,男性。主诉头痛两年,因读书引起,伴有胃病史,现偶有烧心、吞酸及心下停饮、心下振水声。头痛为刺痛,部位不固定,发作频繁,需按压缓解。体征见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中医病名为头痛,证型属里虚寒饮,病因病机为寒饮上犯,气血不和。望诊见舌苔白根腻,闻诊无特殊描述,问诊见头痛、头晕、心下停饮,切诊见脉沉细弦。
头痛里虚寒饮血虚血瘀
查看详情 →
患者39岁,男性,主诉咳嗽咳痰3天,伴咽喉干痒疼痛、头痛、头晕。咳嗽,咯黄色痰,咽红,口干口苦,小便不利,大便干燥,舌质红,苔白腻,脉浮数。中医诊断为咳嗽,风寒化热犯肺证。
急性支气管炎风寒化热犯肺证咯黄痰咽红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46岁。主诉恶寒发热、无汗体痛。脉象浮紧带数,舌苔白。中医诊断太阳伤寒。病因病机属外感风寒,邪气闭郁肌表。证型为太阳伤寒证。面色正常,舌象白,脉浮紧。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体痛,病程未明确。
太阳伤寒寒邪郁表表实无汗恶寒发热
查看详情 →
女,44岁,主诉骨节疼痛,尤以足掌关节痛甚,伴自汗恶风,病程半年。中医病名:身痛,证型:寒凝血滞,病因病机:半产气血暴虚,寒凝血滞阻络。望诊:面色萎黄虚浮,两目、口唇、指甲青紫,舌质青,体胖,边有瘀斑、瘀点,苔水滑。闻诊:未提及。问诊:自汗恶风,欲去棉衣不能,身痛难忍。切诊:脉沉涩无力。
产后身痛气血暴虚寒凝血滞
查看详情 →
患者十八日不大便,腹胀痛,壮热,右足屈而不伸。脉洪大。阳明证。面色未提及,舌象未提及,声音未提及,气味未提及,症状描述包括不大便、腹胀痛、壮热、右足屈而不伸,病史未提及,脉洪大。
阳明证热邪上冲鼻衄渴饮
查看详情 →
患者久痢后溏泄未止,三日前出现寒热骨楚,头痛、骨楚、欲呕,病程较长。脉迟弱甚,舌淡胖。二诊时寒热不复发,骨楚减轻,头痛在两太阳,泄利日三数行,腹痛,脉软,舌胖。三诊时头疼骨楚瘥,旧痢未痊愈,食后感胀,脉极迟弱。中医病名属痢疾,证型为脾阳虚,病因病机为久痢伤脾,脾阳亏虚,运化失职。望诊见舌淡胖,舌胖;闻诊未见明显异常;问诊见久痢、溏泄、寒热、头痛、骨楚、欲呕、泄利、腹痛;切诊见脉迟弱、脉软、脉极迟弱。
休息痢风寒表证脾阳不足胃气虚弱
查看详情 →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统四脏,调理阴阳。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病机多涉及脾胃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导致脘腹痞满、胸闷纳差、恶心呃逆、大便黏腻不爽、苔白腻。治疗强调顾护脾胃功能,调中焦气机,善用辛开苦降法,如半夏泻心汤加减。
脾胃虚弱气机失调湿浊内困痰热壅阻
查看详情 →
73岁男性,咽痛呛咳,头胀恶寒,病程未明。咳嗽。风寒外束,肺热内郁。面色未提,舌象未提,声音未提,气味未提。症状描述包括咽痛呛咳、头胀恶寒。脉象沉弦。
肺热郁闭风寒外束咽痛呛咳头胀恶寒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38岁,女性。主诉中脘饱胀不舒反复出现6年,伴有泛酸、嗳气、胃纳不佳、大便数日1行。中医病名胆囊炎,证型湿浊阻于中焦,胆胃之气失于和降,脾失运化,气机逆乱。望诊未提及,闻诊未提及,问诊包括中上腹饱胀、泛酸、嗳气、胃纳不佳、大便数日1行,切诊未提及。
胆囊炎湿浊阻中胆胃不和脾失运化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32岁。发热头痛,身倦无力,不思食。新感引动伏气,误治后衄血不止,头痛益甚,热不退。脉沉细而数,舌绛,苔黑燥少津。面苍白,唇无血色,目合,呼吸短,四末微厥,鼻有澹黄色血水溢出。脉沉细数无力。舌绛,苔黑燥少津。脉沉细有根,肢厥回,舌上津生。
春温热伤阳络气血双脱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