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培,男,中医专家,从事中医临床与研究工作。擅长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尿路结石、三叉神经痛、哮喘、心脑血管病等。临床注重辨证论治,强调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在中医内科、妇科、急危重症领域有深入研究,尤精于活络通脉汤、琥金通淋排石汤等方剂的应用。学术上重视中医传承与创新,发表多篇论文,主编《蒲辅周研究》。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52岁。右上腹胀满,间有噫气。舌质红略有紫气,脉弦细。肝胆疏泄失职,气机着滞,炼而成石。
胆囊结石气滞血瘀肝胆失调体弱
查看详情 →
患者男,32岁。主诉心脏病,心累心跳,短气乏力,心中慌乱,咳痰不利,痰中带血,胸部疼痛,午后潮热,腹内胀气,小便黄少,面目及肢体浮肿。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慢性心力衰竭。脉象结代,舌质暗澹,有白苔。中医病名心脏病,证型心脏气阴两虚,肝郁脾滞。病因病机气阴两虚,肝郁脾滞。望诊舌质暗澹,有白苔。闻诊未提及。问诊有心累、短气、咳痰、痰血、胸痛、潮热、腹胀、小便黄少、浮肿。切诊脉象结代。
心脏病心气阴虚肝郁脾滞湿热内聚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50岁,女性。主诉头痛、眼憋、呃逆、恶心反复发作3~4年。中医诊断头痛(神经衰弱),证型为肝郁气滞、上火下寒、痰饮阻滞。望诊舌苔薄白,脉象沉弦紧。问诊见眼憋头痛、呃逆、恶心、肩背困痛、腰痛、胸胁刺痛、失眠、口苦口干。切诊脉象沉弦紧。
头痛神经衰弱肝郁气滞上火下寒
查看详情 →
13岁女性患者,手足汗出三年,汗出成滴,四肢不温,头面无汗,夏天加重,身重倦怠乏力,纳食减少,腹胀不适,大便稀溏,形体稍胖,夜寐一般,小便偏黄。中医诊断为汗证(脾胃湿热)。病因病机为脾胃湿热,食滞气壅,运化失司,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湿郁发热,舌体胖嫩,苔黄腻,脉滑数。望诊见舌体胖嫩,苔黄腻;闻诊无特殊;问诊见手足汗出、身重倦怠、纳差、腹胀、便溏、小便黄;切诊见脉滑数。
汗证脾胃湿热舌薄白脉细
查看详情 →
三旬以上患者,头痛、周身发热、恶心欲吐、心中时或烦躁、头部出汗身无汗,病程初春七八日。左右脉弦,右脉重按甚实,关前脉浮。三阳合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阳病。脉弦属少阳,脉实属阳明,脉浮属太阳。
三阳合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阳病
查看详情 →
44岁,主诉阴茎紧缩,少腹拘急疼痛,惊恐,头部冷汗,精神疲惫,干呕。面色苍白,舌澹苔白,脉沉细弦。中医病名:阴器内缩,证型:肝肾不足,寒凝肝脉,病因病机:过度疲劳,损伤肝肾,夜半受风寒,血虚恶寒,寒凝血滞。
肝肾不足寒凝肝脉经脉凝滞宗筋失养
查看详情 →
18岁女性,头晕伴颈部拘紧一月余。脉弦,舌正红、苔白滑。辨证为肝阳偏亢,热邪上扰。
头晕痛颈部拘紧肝阳偏亢热邪上扰
查看详情 →
患者女性,45岁。主诉胸闷、心悸反复发作数月,加剧两天。既往有心肌炎病史十余年。舌红,苔白。脉结。中医诊断为心悸,证型为心阴阳两虚。病因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脉络痹阻。心律不齐,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
心悸心阴阳两虚胸闷脉结
查看详情 →
患者38岁,男性,腹泻、腹痛3年,大便带血挟有黏液,日行10余次。面色无华,形体赢弱,少气懒言,四肢不温,不欲饮食。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略数。寒热错杂,脾肾阳虚。腹泻、腹痛、大便带血、黏液、日行多次、面色无华、形体赢弱、少气懒言、四肢不温、舌红苔白腻、脉弦细略数。
痢疾寒热错杂脾肾阳虚便血
查看详情 →
患者37岁,女性。左眼黑睛生翳如针尖大,色白,疼痛难睁,热泪如汤,左侧头掣痛。病程40天。中医病名:花翳白陷,证型:厥阴虚寒,病因病机:虚寒所致。望诊:面色白,舌质澹红,苔薄白。闻诊:无明显异常。问诊:流冷泪,畏寒怯冷,口渴不喜饮。切诊:脉细数。左眼视力光感,黑睛正中溃烂,深陷,前房积脓,脓色白而清稀。
花翳白陷厥阴虚寒黄液上冲舌薄白
查看详情 →
男,45岁。胃脘及胸胁胀痛,面部及全身浮肿,皮肤发黄,大便秘结,胸脘触痛,胸部如塞,呼吸不利,口渴不欲饮,大便三日未行。舌质红,苔白黄腻。中医病名:结胸。证型:太阳阳明证。病因病机:外感风寒,邪热内结,气机壅滞。面色晦暗,舌红苔黄腻,脉沉弦。
胃痛结胸肝阳上亢阳明证
查看详情 →
患者年二十余岁,主诉体热、咳嗽、胸闷、身疼头痛、便泻口渴,病程月余。中医病名为风温挟湿,证型为阴虚风动,病因病机为夙因抑郁、伏因冬伤于寒、诱因新感伤寒,导致真阴已亏、肝热上扰、胃阴将亡、血虚液涸。望诊见舌绎苔少,闻诊无特殊描述,问诊见神倦瞀瘈、口燥咽干、大便不利、月经二期不至,切诊见脉微欲绝。
风温挟湿阴虚风动水亏木旺血虚液涸
查看详情 →
男,52岁,手足心汗出连绵十余年,伴口苦、口臭、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阳明郁热。舌红、苔黄,脉弦。体质健硕,腹部濡软。
阳明郁热手足心汗出大便干口苦口臭
查看详情 →
25岁男性,周身不适,头痛,发热而渴,病程四日。主症为壮热,大渴引饮,舌苔白厚微黄,小便赤,大便三日未行。脉洪而有力,一息六至。诊断为春温,病位在阳明之经,病因属伏气化热,劳碌过度,精气动摇。舌象白厚微黄,脉洪有力。
春温邪在阳明伏气化热大渴引饮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67岁,男性。主诉胸闷痛1年,加重3天。胸闷痛阵发,向左肩背放散,持续3~5分钟,速效救心丸可缓解。畏寒,肢冷。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中医诊断胸痹,证型心阳不振。病因病机为阴寒内盛,胸阳闭阻,心脉凝泣不通。望诊见舌紫暗,苔薄白。闻诊未见异常。问诊见畏寒肢冷,胸闷痛病程1年。切诊见脉细涩。
胸痹心阳不振瘀血阻络阴寒内盛
查看详情 →
患者转战沙场,受风雨寒热,病后唾脓血,手足厥冷,胸中灼热,舌红赤。寸脉沉缓不现,下部趺阳、少阴脉不至。外感风寒,内伏积热,表邪内陷,中气大伤,胸中积热,津气虚,血热上行。
唾脓血手足厥冷胸中灼热脉沉迟
查看详情 →
女,42岁,畏寒发热,寒热往来1年,睡眠极差,大便溏薄,舌白,脉弦缓。证属热邪郁遏血室,扰心犯胃。
热入血室寒热往来血海空虚心胃不和
查看详情 →
女性,37岁,全身振振动摇欲倒,小便黄,病程未提及。中医病名未明确,证型未明确,病因病机为寒饮内结,正阳受阻。望诊未提及,闻诊未提及,问诊见全身振振动摇欲倒,小便黄,切诊脉沉。
寒饮内结正阳受阻身体动摇小便黄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五十余岁,主要症状身热、咳嗽、胁痛、痰多、吐血、便血、神煳不清,病程未明确。中医病名为瘀血,证型为瘀血挟伤寒,病因病机为宿伤感冒寒邪,激损营络。望诊见胸腹肌肤紫点如斑,舌象未提及。闻诊无特殊描述。问诊见脐间按痛,溲红无汗。切诊脉象未提及。
伤寒挟瘀瘀血证便血咳血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