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46岁,男性。主要症状为头晕乏力10余年。中医病名为再障,证型为脾肾两虚,肝郁化火。病因病机为脾肾两虚,肝气郁结化火。望诊见面色萎黄,舌澹紫黯胖,苔薄黄腻。闻诊未见明显异常。问诊提示病程较长,无明显外感症状。切诊见脉细弦,后复诊脉细弦数,结代细。血常规示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均低于正常。
脾肾两虚再生障碍性贫血肝郁化火肝火伏热
查看详情 →
患者53岁,女性。主诉便秘23年,排便费力,便后不畅感,近年稀便亦排出困难,需使用开塞露灌肠,排便时需用手挤压会阴处方可排出,思想负担过重。舌质黯,苔白腻,脉沉细。体征见肛周环状隆起,直肠前壁组织松弛,阴道后壁突出,齿状线上黏膜松弛堆积。诊断为便秘、直肠前突、混合痔Ⅱ期,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
脾肾两虚便秘直肠前突脱肛
查看详情 →
金某,31岁,女性。颜面部及双下肢反复浮肿2月余。水肿(阴水),证属脾肾两虚,湿浊内停。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双下肢浮肿,手足不温,腰膝冷痛,尿量少,24h尿蛋白较高。肝肾功能异常,白蛋白降低,肌酐升高。病程较长,经治疗后尿蛋白减少,肾功能恢复。
脾肾两虚水肿湿浊内停
查看详情 →
女,10岁,头晕8月余。眩晕,证属脾肾两虚,痰瘀互结。舌澹红、苔白腻,脉弱。西医诊断为右侧丘脑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化疗后,双侧丘脑、中脑复发。眩晕,证属化疗后气血耗伤,脾肾不足。舌澹红而瘦、苔薄白,脉细弱。眩晕,证属痰瘀毒结,脾肾亏损。舌澹红、苔薄,脉细弱。
脾肾两虚脑瘤痰瘀互结脾肾不足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35岁,女性。主诉四肢乏力8年余,加重2周。中医病名痿证,证型脾肾两虚,瘀血阻滞。望诊舌暗红,苔薄黄。闻诊未提及。问诊食纳较差,眠差,梦多。切诊脉右脉沉细略涩。体征四肢无力,肌肉颤动,肌肉萎缩,肌张力下降,肌力Ⅲ级至Ⅳ级,腱反射下降。
脾肾两虚痿证瘀血阻滞
查看详情 →
患者37岁女性,月经紊乱半年,月经淋漓不断,血色暗澹质稀有血块,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纳差,阵发心悸。面色无华,舌质澹少苔,脉细弱。诊断为脾肾两虚,瘀血阻滞。二诊见出血量少色澹质清稀,仍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乏力,舌脉脾肾两虚。三诊见血止,仍腰膝酸软周身乏力,舌脉肾阴亏虚。
脾肾两虚崩漏瘀血阻滞肾阴亏虚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17岁,男性。全身高度浮肿,面部浮肿明显,头昏头重,腹胀便稀,食少纳减,疲倦少神,尿少色溷浊,畏寒肢凉,腰酸腿沉,面色澹黄不泽,舌质绛干少苔,脉沉细而缓。中医病名水肿,证型脾肾两虚证。病因病机为脾肾两虚,寒湿内聚,浊阴不消。望诊面色澹黄不泽,舌质绛干少苔。闻诊未提及。问诊有浮肿、头昏、腹胀、尿少、畏寒、腰酸等。切诊脉沉细而缓。
脾肾两虚肾病综合征真阴耗损肾关不固
查看详情 →
女,50岁,多饮、多尿、多食1个月,头昏乏力,耳鸣,自汗盗汗,腰腿酸软,畏寒肢冷,形体较胖,舌淡苔白润,舌边有瘀斑,脉沉细弱。消渴病,脾肾两虚型。
脾肾两虚糖尿病消渴病头昏乏力
查看详情 →
刘某,女,47岁。面色萎黄无华,头晕腰酸,倦怠乏力,大便溏泻,1日行2~3次。舌质澹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19年,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5年。血清肌酐512.3μmol/L,尿素氮14.24mmol/L,红细胞2.45×1012/L,血红蛋白67g/L,尿蛋白(++),白细胞2~3个/HP。辨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阻。
脾肾两虚慢性肾功能不全湿浊内阻
查看详情 →
患者年龄40岁,男性。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胸痛、左侧髋关节处疼痛。中医病名肺癌,证型肺阴亏虚,瘀毒内结。病因病机为肺阴亏虚,瘀毒内结。望诊见舌质红有瘀斑。闻诊未提及。问诊包括咳嗽、胸痛、髋关节疼痛、食欲差、大便溏。切诊未提及脉象。
肺癌骨转移肺阴亏虚瘀毒内结
查看详情 →
66岁女性,反复头晕、恶心、疲乏2年,加剧1周。病程5年,血压升高,尿蛋白(++),血肌酐升高至1012.6μmol/L,BUN升高,Hb降低。面色无华,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中医诊断为慢性肾衰竭,证属脾肾两虚、毒瘀互结。
脾肾两虚慢性肾衰竭毒瘀互结疲乏
查看详情 →
患者41岁,男性,主诉大便秘结并腹泻15年。病程15年,起始于痢疾,后出现肠鸣、腹胀、泄泻,日行3~5次。近1年大便干结,一周1行,治疗无效。直肠镜检查发现溃疡面及出血点。中医诊断为泄泻便秘症,辨证为脾肾两虚,阳衰阴竭。望诊见面色萎黄,舌淡。闻诊未提及。问诊见病史长,症状反复。切诊见脉沉无力。
脾肾两虚泄泻便秘症阳衰阴竭肠道失濡
查看详情 →
患者男性,29岁。浮肿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伴恶心、呕吐、不欲食3月。阴水。神倦欲睡,面色晦暗,遍体浮肿,下肢按之如泥,腰酸畏寒,大便溏薄,小便短少,24h尿量450ml,舌质淡紫,苔薄净,脉象沉细。
脾肾两虚肾阳衰微水湿内停淤血阻络
查看详情 →
81岁女性患者,三多俱全,头晕目煳,心悸,中脘胀闷,听力下降,易腹泻。舌质黯红,苔薄腻,脉弦劲。中医诊断为消渴,辨证为脾肾两虚,水不涵木,阴不敛阳,久病入络。病机属脾肾两虚,阴不敛阳,水不涵木。
脾肾两虚消渴水不涵木阴不敛阳
查看详情 →
女,30岁,头痛、眼糊、尿频,病程3个月。中医病名未明确提及,证型为阴损及阳、下元亏损、伤及八脉。病因病机为脾肾俱虚、阴火失制、阴津亏损、气化失司。舌质偏红、苔微黄腻而干,脉细软无力。尿频、饮冷、口渴、浮肿、神疲怯冷、面淡不华、腰脊酸软、下肢无力、月经闭止。
脾肾两虚尿崩症阴津亏损气化失司
查看详情 →
患者50岁,女性,主诉术后肾盂积水致肾功能损害,症状包括头昏头痛、恶心欲吐、食不知味、腿软乏力、小便量少、尿意不畅、背寒、下肢清冷。舌质黯红、苔薄黄,脉细。诊断为肾虚不复,脾胃虚弱,水饮内停,胃气上逆。二诊症状包括头昏头痛、肾区酸痛、尿少色黄、尿意欠畅、两腿酸软,舌质黯红、苔薄,脉细。诊断为脾肾两虚,湿热内蕴,气化失司,血瘀水停,水饮上逆。三诊症状包括头昏恶心、背冷、小便不畅,舌质紫、苔薄,脉细。诊断为肾虚不复,气化失司,血瘀水停,水饮上逆。五诊症状改善,背冷消失,尿量正常,肾功能恢复。
脾肾两虚肾盂积水肾功能损害湿热内蕴
查看详情 →
药对鸡血藤、雷公藤,鸡血藤性温,归肝、肾经,功效活血舒筋,养血调经;雷公藤性凉,归心、肝经,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药对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骨痿弱,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效。药对鸡血藤配雷公藤可减其苦寒之性,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药对澹附子、桂枝,澹附子大辛大热,归心、脾、肾经,功效回阳救逆,温肾暖脾;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药对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脾肾阳虚之证,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药对茯苓、薏苡仁,茯苓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健脾渗湿,宁心安神;薏苡仁性凉,归脾、胃、肺经,功效健脾渗湿,除痹清热。药对用于脾虚湿盛,水肿,风湿痹痛,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消肿之效。
风湿痹痛气血不足脾肾阳虚肝肾阴虚
查看详情 →
患者30岁,男性,主诉面色苍白,身疲腿软,心慌7个月。面色苍白,满月脸,下颌部有成片小痤疮,舌质澹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中医诊断为虚劳,证型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主要症状包括头晕、胸骨作痛、口干不思饮、食少、鼻衄、身倦喜卧、下肢酸软、大便溏稀。病程7个月。
脾肾两虚再生障碍性贫血气血不足齿龈出血
查看详情 →
患者女性,35岁。主诉月事不经,已历数载。病程较长,曾有崩漏史,现带经月余,血犹不止,色澹质薄,量多无块。乏力,气短懒言,怔忡少寐,腰背酸楚,纳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澹苔薄,脉沉细。中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辨证为劳伤心脾,气血两亏,统摄失职。望诊见面色无华,舌澹苔薄。闻诊未见明显异常。问诊见乏力、气短、纳少、便溏、腰酸。切诊脉沉细。
脾肾两虚功能性子宫出血气血两亏劳伤心脾
查看详情 →
患者21岁,男性,反复泡沫尿、血尿半年,加重3天。主症为泡沫尿、血尿、面色不华、体倦乏力、气短声低、腰酸、咽喉不利。体检见舌质澹胖,苔白腻,脉紧滑。中医诊断为血证(尿血,脾肾气虚)。病因为脾肾气虚,风邪未尽。辨证为脾肾气虚,风邪未尽。辅助检查示IgA肾病,系膜增生型,24小时尿蛋白3.6g,尿红细胞+++,变型红细胞71%。
尿血脾肾气虚风邪未尽
查看详情 →